1月1日,早上9点,庆元的天气有些阴冷。8岁的小墨套上红色的羽绒服,满怀着期待,跟妈妈来到了大济村慎修堂。
“端身正义,速整衣冠,以至诚,尊敬,感恩的心,向华夏先祖,轩辕皇帝,向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向我们的父母,老师行礼……”进大门,净手后,听着慎修堂管家艳子的引导词,小墨和其他孩子们一起行礼鞠躬。随后,大人和孩子围着木桌坐下,打开《大学》,开始了一周一次的诵读。
“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新年的第一天,朗朗书声在慎修堂内回荡。
这样的阅读时光,每周六都会在大济村如约而至,已经持续了一年多的时间。
活动的组织者吴丽娟和记者回忆起了最开始的那一幕。2020年12月6日,慎修堂负责人周正旺带来自己的孩子,旋旋和旭旭;她带来了自己的孩子米粒。两个家庭,三个孩子,在慎修堂正厅,翻开了《论语》的第一章。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吴丽娟感慨到,时光飞逝,她真的没有想到自己能坚持这么久。现在,经过朋友相互介绍,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诵读活动中去。她已经建起了一个诵读群,群成员有52个,包括家长、志愿者、老师、学生等。每周,有十余组家庭会来参与诵读。
其中,孩子的年龄从5周岁到12周岁不等,主要是小学生。他们和家长一起,在上午9时30分来到慎修堂。行礼后,担任领读的孩子会带着全体孩子、家长一起读书。刚开始读《论语》,一次读7页左右。现在读完论语,开始读《大学》,一次读上5页。
每读一段,活动的组织者吴丽娟就会和大家解读其中难点。如此学习1小时左右,孩子们和家长开始了交流时间,或是答疑解惑,或是分享一些与论语相关的小故事。
周六的慎修堂,是一个“诵读班级”。有小领读带头诵读,有班长组织排练,有学习委员整理故事,有卫生委员打扫卫生。家长和孩子自愿参与,并没有强制要求。
为何在大济村的一隅古屋,会孕育出阵阵读书声?
孩子和家长再慎修堂内阅读
大济村,建于宋朝,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宋仁宗和宋理宗在位的二百多年间,这一村庄陆续走出进士及非进士出身涉足仕途者一百余人,故有“进士村”美誉。至今,全村仍保留着好古求学的浓厚氛围
吴丽娟是庆元的本土作家。早在2016年,曾去杭州,参加了省外国语学院副教授顾大朋的论语讲座,颇有感触。2019年,顾大朋的两个学生在暑假期间,来到大济村进行社会实践,带着当地的小朋友们一起品读《论语》,很受当地家长欢迎。周正旺和吴丽娟一起萌发了要将这样的品读活动延续下去的念头。
2020年12月,丽水少微书院院长卢朝升在慎修堂组织了一堂讲座《读论语,知天命》。卢院长将自己的生命中重要的阶段,和《论语》里的典故、道理糅合在一起,娓娓道来。吴丽娟听后十分动容,并下定决心要和孩子们重读经典,深入走进孔子的世界、古典文化的天地。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吴丽娟说,她也快“奔四”了,也想在适当的年龄,行有余力地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发起公益诵读活动,既能够教育自己的孩子,也可以让惠及其他的孩子。
从这些经历中不难看出,慎修堂,是个妙处。
它是一处融合了闽北和徽派风格的建筑。推开大门,走过一处长方形的天井,进入大厅,抬眼便可看到一幅孔子画像,两边各有茶室。大厅正中摆放着长桌、靠椅,桌上散落着几本古典文学书籍。孩子们常常围桌而坐,诵读经典,分享感悟。
此地由国学生吴国均建置于清道光年间,与南孔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抗战期间,为躲避战火、保存衢州孔府文物,孔子第73世嫡长孙孔繁豪曾在慎修堂暂居。
2018年,经大济村集体同意,周正旺租下慎修堂,将其重新修缮,改造成了一处公共文化场所。村民、游客、文学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常常在此集聚。听闻吴丽娟有意聚集孩子们,定期举办诵读活动,他觉得很有意义,欣然参与,并提供了场所。
孩子们正在读书
时移世易。两千年前,伟大教育者的谆谆教导;百年前,后人为延续文化的不懈努力;如今,孩子们对国学的坚持和热情,都刻在了慎修堂的角角落落。
吴丽娟的手机里,存着一段语音,是5岁的小曦,一段带着哭腔的声音。
“米粒妈妈,现在还读论语课吗?我还想来,今天没有来,呜呜!”
2021年12月的一个周六,小曦因为感冒去看医生,错过了一次诵读活动,十分伤心,一直哭个不停,以为诵读课堂以后都“没了”。反复和吴丽娟确定周还可以去慎修堂读书后,这才开心起来。
她已经参与诵读近一年的时间,是诵读班级里最小的孩子。人很安静,却有决心,除了生病,每周都坚持来慎修堂读书。她的妈妈分享道,有一次外面下了大雨,小曦坚持要来读书。孩子自己穿好雨衣,穿过村子里的古巷道往慎修堂赶去,把妈妈丢在了身后。
赶在路上的小曦
12岁的柳哥,个头很高,已经超过了妈妈刘庆君。他做事慢,喜欢拖沓。初来慎修堂,他十分不情愿,有时候就坐着自己发呆。吴丽娟想让他活跃起来,每当孩子们读书读到较长的章节,就请柳哥帮忙领读。有了一份责任,柳哥的专注力也渐渐回到书本上来。
“能在家听到孩子读书的声音了。”刘庆君说,以前孩子作业都懒得写,现在变得愿意规划时间,完成作业,还去主动读书,改变很大。
大人和孩子,都在改变。项露萍陪着儿子小扬,参与诵读一年多。为了让儿子更好地理解《论语》,她经常去网上找一些小故事,如《两小儿辩日》《颜回输冠》,讲给儿子听,也鼓励儿子和诵读班级的小伙伴一起分享。
眼见儿子变得不再内向,日益开朗,项露萍也感觉到自己的变化:“我不再那么暴躁。一开始是纯粹的陪读,一期一期慢慢的自己能体会古人的智慧。聆听古人的教诲,学会反思。”
这是一个公益诵读班,并没有硬性要求,孩子们来来去去是常有的事情。吴丽娟希望,无论孩子或是家长在课堂内外,都能坚持读书。她相信只要坚持下来,或多或少都能收获成长。“圣人之道入乎耳,存乎心,蕴之为德行,行之为事业。”这是她的初心。
孩子们进行演出
她也曾有坚持不下去的时候。孩子们的纪律感没那么强,吵闹、我行我素是常有的事情。这时候,她心里难免会出现是否要继续坚持诵读的迷茫。
“但是,当我反复温习‘欲速则不达’这句话,再想想古人为学习、事业奋斗的故事,我就更加坚定要继续坚持的信念!”
吴丽娟说,诵读班级会一直办下去。她和家长已经商量好,想等到疫情转好后,带着孩子们前往孔子的家乡山东曲阜、孔学南迁之地衢州南孔实地参观。
"希望能成为一个‘好古,敏以求之’的人。“吴丽娟说。这是对孩子,也是对家长们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