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原杭州市学军中学校长陈立群,婉拒民办学校两百万元年薪,独自背起行囊,走进贵州省的连绵群山,担任起黔东南州台江县民族中学的校长。3年时间,他把这所出了名的“差校”带成了“名校”。
一片丹心,只为教育。陈立群的故事,感动了社会各界。11月14日上午,陈立群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在省人民大会堂举行。报告会上,陈立群作了题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的报告。
教育与脱贫
“扶贫先扶智,脱贫攻坚,教育需先行。”陈立群认为,从现实层面看,只有接受了更好的教育,拥有文化,才有能力利用各种政策资源;才有能力掌控财富,驾驭财富;才有能力融入现代,拥抱文明。这也是他扎根台江义务支教的初衷,希望帮助更多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
传承与选择
陈立群出生在临安农村,他的父亲坚信知识改变命运。恢复高考以后,他填报了中专,原因是高中毕业三年了,他连高中的书都找不到了。父亲知道后告诉他,“这几年你不读书,别人也不读书,就看当时谁的高中底子好。”第二天早上,陈立群走了十里路跑到公社,把志愿改成了大学。就是在父亲的影响下,他走上了教书育人的道路,一走就是几十年。到黔东南支教,陈立群的爱人和整个家族都非常支持。每次寒暑假从杭州出发去黔东南时,家人经常往他的背包里塞钱,让他带去给需要的孩子。“我的支教,严格来说,是一种家族行为,是一种家风传承,我只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初心与使命
从杭州长河中学的宏志班到台江县民族中学的义务支教,陈立群在教书育人的路上一直没有停下脚步。他认为人在本质上是一种精神的存在,教师本质上就是一名精神工作者。教育人的使命,就是要提升民众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学校教育,一头挑起的是民族的希望与未来,一头挑起的是千百个家庭的幸福与期待。陈立群的支教理念就是:人生而平等。“一个人的成功,就是父母生予的先天潜能,能够得到正能量的最大化发挥。在学生走向成功的过程中,老师有给予帮助的责任和义务。不为功利,不求功德,只为心愿。”
感恩与希望
陈立群表示,近年来,党和政府给了他很多关怀,这对他而言,既是莫大的鼓舞,也感受到了沉甸甸的压力,甚至有些许的不安。他始终认为,自己为教育而生,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好人,教好书。一路走来,他心怀感恩。感恩党和政府的培养,感恩有高考这样一个机会,感恩过去的宏志生,现在的苗族孩子,是他们丰富了自己的人生阅历,提升了办学理念,充实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陈立群说,希望能够尽自己所能,安安静静地帮一把处在相对薄弱教育环境中的孩子。“别无他求。”
报告会现场,杭州长河高级中学第二届宏志生、江西省吉安市委宣传部新闻科科长陈凌群在作出报告时一度哽咽,她称呼陈立群为“校长老爸”。陈凌群回忆,自己从小父母离异,父亲患有精神疾病,母亲生下她就离家出走,是奶奶将她抚养长大,父亲发病时,总是对70多岁的奶奶棍棒相加,邻居男同学总是在全班同学面前模仿他父亲病态的模样,每一个动作,都像针一样扎在她的心里……
家里没人,米缸空空的,她用捡来的粉笔头在破旧的房门上写:“爸爸,我回过家了,又没米了,我肚子好饿。”她希望用这样的举动引起父亲的注意和关爱。然而写了满满一扇门,她的父亲仍然没有作出任何回应。生命对她而言,异常沉重,直到陈立群的出现。从小家庭贫困,缺失父爱母爱的她,在校长老爸的帮助下,重拾信心,如今事业有成,也有了自己幸福的家庭。
陈凌群和“校长老爸”的故事,引起了现场的共鸣,不少观众都流下了眼泪。
今天,也有很多来自杭州长河高级中学、学军中学的学生在现场聆听了陈立群的事迹。
长河高级中学高一学生王斌元听完报告后很激动,他说:“这次报告会,给了我一些启迪。陈校长拥有无私的情怀,我们的时代需要像校长这样的人。我现在有了清晰的志向,想像校长一样,做一个勇于奉献、勇于实践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