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1 00:00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张伟群
在之江实验室,老人与科研人员面对面讨论跨越“数字鸿沟”。
“数字时代,我们不想被落下,能学的学,学不会的请用温暖的技术把我们带上去。”12月10日,在之江实验室参加“康乃馨”公益助老走访活动的老人这样说。
参加这次走访活动的老人,有浙江老年大学的学员,也有各行各业的退休人员,年龄从61岁到83岁不等。他们从自己和亲友的生活出发,讲了许多困难,也给出了解决方法。
苏凤翔:信息和操作要做减法
我喜欢摄影,自我感觉心态还年轻,但毕竟是老了,体力、记忆力和年轻人没法比,在老年大学也学智能手机,但下了课就忘记。现在信息爆炸,打开手机,信息铺天盖地,但对老年人有用的没多少。老年人本来用手机就不灵光,结果是有用的信息看不到,没用的信息点不完。建议给老年人的信息推送要简便化,只给和老年人息息相关的内容。同时要加强信息管理,防止老年人上当受骗。操作上也要做减法,尽量简便。
沈丽娟:智能教学从社区开始
现在70岁以上的大部分老人文化程度并不高,使用智能手机等技术有困难。我建议要普及这方面的教学,社区开设基础课程,比如如何拍照、拍视频,如何用微信。老年大学等机构可以开设难度高一点的课程,比如手机挂号、手机支付、网上购物等。
李建辉:传统手段和途径不能少
我想为农村老人呼吁一下。我80多岁的婆婆不愿意来城市和我们住,独自住在农村,她不识字,平时用老人手机和我们联络,智能手机根本看不懂、学不会,哪怕是简易版的。我们还是要为这部分老人保留传统手段和途径,不然他们的生活都成问题。
徐超光:老年机也能带上适合老年人的“智能”
我来之前,特意在微信群里征集了老年朋友的意见,主要有以下几点:在杭州,政府为部分老年人发放的老年手机,曾经也是经过调研产生的新事物,只是后来没有随着时代更新换代。应区分老年人的不同需求,让今天的老年机带上适合老年人的“智能”。现在很多地方要刷脸,刷脸之后的数据去哪里了?有关部门应该把这些数据管起来。
陈荣才:用大数据实现“无感”
20多年前,一些单位就在开展电脑培训,现在70岁以上老年人,恰好避开了这些教育机会,大部分没有受过互联网的普及,不少人在智能时代成为“无G”老人,而且这一现状比较难改变。建议把老年人信息与大数据结合,坐飞机、看病等都可以一码通行、无感办事,让老人不再为智能所困。
马新民:要“走出去”也要“请进来”
今天走访智能小镇感受深刻,其中一点启迪是,今后老年人的智能化学习要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比如我所在的浙江老年大学,下一步可以请更多的老师“进来”,教我们使用手机和其他一些高科技产品,让我们深度学习。
孙宝丽:以老年人的需求来开发
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应充分站在老年人的需求上解决问题,不是拿着产品去要修改意见,而是在项目的开始或是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让老年人充分参与其中,并有机会提出意见,老年人不会用的当即改进。
吴国锐:语音是老人的出路
现在城市越来越大,打车软件老年人也很需要,但是操作起来太麻烦。外卖软件、医院挂号也是这样。能否在这些软件中设置一个“一键呼叫”功能,比如打开网约车软件,说“我要去某某地方”,软件就会自动叫好车。
钟建国:机器人要有温度
我唯一的孩子在国外定居,以后我和老伴不能自理了,肯定要住到养老院。但养老护理员如此紧缺,护理机器人的需求肯定越来越大。但机器人要有温度,手臂设计要仿造人体皮肤,是让人感到温暖的,不然被护理的老人会感觉到自己是个物件。还可以在机器人上设置陪聊天功能,满足老人心理层面需求。
应美琴:老年手机要“一人一机”
现在都讲究私人订制,未来能否为每位老人配置专用版手机,也就是“一人一机”?比方说,输入老人的身份证号码,手机会自动为其匹配好家人电话等应急设置,老人摔倒,只要喊一下“儿子”,手机就自动接通儿子的手机,实现呼救。
范广益:智能技术别忘了适老化应用
要多开发一些适合老年人使用的智能产品。比如,我捏一下随手的一个物品,就可以向家属发出危险警报,这是结合了老人的应急需求。在未来,脑机芯片或许是实现这种期望的一种可行路径。时代发展是一个不可逆的趋势,但智能产品开发别忘了适老化。
人社部最新消息 正研究延迟退休具体改革方案
1青少年做“清廉”灯笼画 为独居老人送“尽孝”汤圆
2社区有名的长寿老人 享受被老伴像孩子一样照顾
3她的青春逆水行舟 但现在的日子越过越甜啦
4“李焕英”有啥教育高招?让自己成为孩子榜样
5假如能穿越到过去 “李焕英”们会怎么选择
6燃!20万人次“云聚”浙江老干部局迎春团拜会
7突患“奇病”竟浑身溃烂 七旬大爷挺过来了
8反对强行啃老 最高法发布老年人权益保护十大案例
9穿汉服玩老底子游戏 杭州这个社区热热闹闹过元宵
10
最新评论(8 )
暂无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