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21 20:52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娇俨 通讯员 胡枭峰
终末期肾病,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慢性肾脏病的社会经济负担增长也居常见疾病的首位,而尿毒症治疗也已成为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肾移植是目前尿毒症患者最好的治疗方式,据相关数据显示,肾移植生存率显著优于透析,肾移植人均医疗费用也显著低于透析。
10月21日,浙大一院“肾移植基金”首批受助者肾移植成功暨全国肾移植贫困患者征集新闻发布会在院内召开。浙大一院汇集社会广大爱心力量,坚守公益属性,扎实推进医疗扶贫,向全国征集肾移植贫困患者进行治疗,为挽救更多的贫困终末期肾病家庭贡献力量,肾移植咨询电话:18757579531。
浙大一院所成立的“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防治基金”,由企业捐赠,其款项被纳入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统一管理,用于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肾脏活体移植的贫困患者补助。目前,已有5例尿毒症患者成功使用该基金获得救助。五位患者术后均恢复良好,已经脱离透析。
37岁的吴大哥,是两名孩子的父亲,也是家里的顶梁柱。他曾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然而这一切却都被病魔击碎。三年前,他确诊尿毒症,后来出现双下肢浮肿,维持性血透也进行了整整3年。
自从确诊尿毒症,妻子便断然离他而去。这对夫妻为了一双儿女差点闹上法庭。沮丧、失望、愤怒、无可奈何,他在最严重的时候甚至一度想放弃生命。但儿女期盼的眼神,又让他不能放弃。2020年8月18日,在“肾移植基金”的帮助下,由他的母亲供肾,吴大哥终于在浙大一院进行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目前吴大哥已经脱离了透析,只需要口服药物、定期随访,“我一定要好好活下去,我要给我的儿女做一个榜样,只要活着,就有希望!”
黄阿姨来自偏远省市的农村,女儿在北京读大三,儿子小郭本该在浙江的大学毕业后工作,生活或许贫苦,却有希望的曙光。
直到某天深夜,黄阿姨接到了一个电话,“你儿子…晕倒…抢救…尿毒症…血液透析…“她只记得这些零碎的话语,因为此刻她的大脑里已瞬间空白。黄女士第一次坐了6个小时的飞机出远门,万幸的是,儿子抢救成功了,但只能靠透析来维持生命。
由于当地血液透析不充分,在这一年时间里,小郭还出现了高血压、心衰并发症。为了给哥哥治病,懂事的妹妹也放弃了读研,选择了毕业后工作,这个贫困家庭好不容易燃起的希望又熄灭了。黄阿姨却没有放弃,瞒着儿子偷偷来到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配型,配型的结果很好。在“肾移植基金”的帮助下,今年年9月29日,小郭在浙大一院进行了同种异体肾移植术。得知儿子手术顺利,肾脏已经在发挥功能,黄阿姨喜极而泣:“只要儿子能治好病,我做什么都愿意!”
据悉,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是全国最大的肾移植中心之一,已累计完成肾移植手术6663例,其中活体肾移植1722例,肾移植总数位居全国前列。同时,浙大一院肾脏病中心还建立以肾移植为核心的尿毒症一体化治疗体系,累计救治终末期肾病患者15498例。中心还通过国际首创的达芬奇机器人辅助治疗,将移植创伤减少到最小,力求挽救更多的患者和贫困家庭。
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 之江实验室量子传感极弱力测量装置通过里程碑验收
1读图丨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代表委员和企业家、浙籍侨领有话说
2绍兴市委书记马卫光代表:突出“三先三创” 展示“重要窗口”绍兴新风景
3两会热词丨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我们这样发力!
4住浙全国政协委员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 葛慧君参加
5习总书记重要讲话引起住浙全国政协委员和我省医药卫生界教育界人士强烈反响
6降温降雨齐上阵!春雨绵绵 阳光何时回归
7打造“一带一路”重要枢纽 代表、委员和企业家、浙籍侨领建言献策
861个村(社区)上榜 “浙”批先进单位被国家认可
9浙江干部群众持续深入学习《习近平在浙江》采访实录
10
最新评论(8 )
暂无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