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8 18:54 |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
18日凌晨,武汉大学发布讣告,著名化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张俐娜,因病医治无效,于2020年10月17日20时在武汉逝世,享年80岁。
讣告称,遵照张俐娜院士生前意愿,张俐娜院士丧事从简,不开追悼会。
大器晚成,46岁踏入科研领域,成为武大第一位女院士
据武大官网介绍,张俐娜院士1940年8月生于福建光泽,1963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化学系,1985年赴大阪大学研究一年多。201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她致力于高分子物理与天然高分子材料的基础和应用研究,涉及高分子物化、农业化学、环境材料和生物学交叉学科,其成果的原始创新性以及学术价值和应用前景已在国内外产生较大影响。
张俐娜46岁开始踏入科研领域。2000年元月,60岁的张俐娜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资助,开始了与纤维素的不解之缘。
张俐娜的最大贡献,是发明了一种神奇的溶剂——用尿素、氢氧化钠和水作为溶剂,预冷至零下12℃,将极难溶解的纤维素放进去,一两分钟便化为粘液。这最大的好处便是,不会造成环境的污染。因为传统溶解纤维素的方式是靠高温加热,不仅成本高,而且能耗大、污染重。
这个成果,被科学家们喻为“神话般故事”,张俐娜因此成为获得“美国化学会安塞姆·佩恩奖”的第一位中国人。评委们认为,张俐娜教授带领的研究队伍通过开发一种神奇而又简单的水溶剂体系,敲开了纤维素科学基础研究通往纤维素材料工业的大门。
张俐娜院士是武汉大学第一位女院士,致力于原始创新科研,除了纤维素和甲壳素以外,还研究了人造丝和玻璃纸的生产新方法、多糖链构象及其构效关系等。
要将理论转化为成果,解决技术难题
“论文做得再好,基础研究最终也要为成果转化服务。”张俐娜院士曾在2018年11月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中国人勤奋、充满智慧,在国际上的原始创新性成果却不多,主要原因是基础研究的成果转化率不高。
张俐娜认为,科研目标要选准,我们科学家就是要解决技术难题,围绕其开展原始创新研究。只有打通各种潜在的瓶颈,科研成果向产业的转化才能顺畅进行;已经投入的资金,也才不至于因为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而浪费掉。
2019年8月张俐娜(右一)指导研究生
沉痛悼念张俐娜院士
一路走好!
山东栖霞金矿事故追踪丨5中段11名被困矿工身体状况公布 1人伤势危重
1国家发改委:城区常住人口300万以下城市基本取消落户限制
27部门、29省份@在外务工的你:留下过年可好?
3黑龙江绥化市16人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不力被问责
4受贿近2400万 云南原省委书记秦光荣一审被判七年
5河北隆尧谎报核酸检测结果涉事企业被暂停业务
6贵州一煤矿发生一氧化碳超限事故 四人失联
7牛肉、羊肉、猪肉都涨价了!咋回事?
8“市委书记掌掴政府秘书长”有关问题 河南正在深入调查
92.1%!中央企业2020年全年效益实现正增长
10
最新评论(8 )
暂无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