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档电影最火热的莫过于悬疑电影《满江红》了,至1月底票房就破30亿元。
《满江红》电影海报
虽然整部电影都没岳飞的影子,但导演通过一个因一封丢失密信被捕的小卒张大的种种动人心魄的遭遇,将岳飞的《满江红》深深地烙印在观众的心坎上,精忠报国的爱国民族英雄岳飞再次走进大家的视野,并引起各地的热议,尤其在江山引起的热议和关注是空前的,因为从岳飞的《满江红》与江山人祝允哲的《满江红》中,能够充分感受到祝允哲舍生取义,与岳飞共赴生死的家国情怀。
郎峰祝氏世谱封面
1983年,在浙江江山县发现了一套民间收藏的《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其中记载了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岳飞赠给祝允哲的《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一词,还有祝允哲的和词题为《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其中,族谱中收录的《满江红》,与今版相重字数为41字。
族谱中收录的《满江红》,与今版《满江红》对比
岳飞是家喻户晓的宋朝爱国名将,祝允哲何许人也?他为何“攀”上岳飞?怎么也写《满江红》?他和岳飞究竟是怎样的关系呢?
一
南宋建炎元年(1127),时任“武翊卫大制参”的祝允哲受大将军韩世忠派遣,驻军边疆西宁,抵御金国的侵略。就在这时,祝允哲认识了一起抗金的青年名将岳飞。
清乾隆41年江山县志
据考证得知,祝允哲,字明卿,江山人,家乡就在江郎山脚下一个叫阁老街的地方,郎峰祝氏三十三世祖。北宋元符三年(1100)中进士,因其学识渊博,被授予“龙图阁中书郎”。但祝允哲一心想弃文就武报效国家,数年后如愿以偿,任“武翊卫大制参”。
祝允哲任大制参
认识岳飞之前,祝允哲对骁勇善战的爱国青年名将岳飞早有所闻,驻军西宁后便有机会见到了岳飞,开始有了密切交往。此时祝允哲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而岳飞年方24岁,英姿飒爽,两人属父子叔侄辈,虽然年纪悬殊,但他们发现彼此志趣相投且志同道合,且铮铮铁骨,都有一腔报国热血、誓死卫国抗金的决心。两人相见恨晚,很快成为忘年交。岳飞是率军征战的将军,而祝允哲负责督理粮饷、提督军务,虽年老不能领兵抗金,但他尽心尽责地做到“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以最大努力配合并服务好岳飞的大军。难能可贵的是两人都有写诗作词的雅兴,在一起谋略作战的空暇,便谈文学谈诗词创作,相互切磋交流心得。两人将抗金决心和报国热情通过文章来抒发,表明心志,相互切磋、相互唱和、相互鼓励,乐在其中。在共同的抗金岁月中,祝允哲和岳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二
宋词是宋代最盛行的一种文学体裁,常用词牌名有50多个,但两人均觉得用《满江红》来抒发自己的雄心壮志最合适。据悉,当时岳飞等将领在边疆浴血抗敌、屡建功绩,但朝廷里却有秦桧之流卖国求荣、陷害忠良,岳飞义愤填膺,怒不可遏,忿然写下一首《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岳飞自感满意,便派信使将此词送给挚友祝允哲交流分享。
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与《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
此词分前半阕和后半阕,前半阕抒写岳飞对中原重陷敌手的悲愤之情,以及对局势前功尽弃的痛惜,表达了自己继续努力争取壮年立功的伟大心愿;后半阕抒写作者对民族敌人的深仇大恨,对祖国统一的殷切愿望,对国家朝廷的赤胆忠诚。祝允哲吟罢,欣然提笔,写下了《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
祝允哲《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三
南宋绍兴十一年(1141)冬,祝允哲被朝廷从潮州诏回到京都杭州受命任职。据说,嫉恶如仇的祝允哲曾在10年前因上奏皇帝宋高宗赵构,揭露秦桧通金叛国、陷害忠良的罪行,恳请诛杀秦桧,但祝允哲的忠言没有惊醒宋高宗,反而招致秦桧一伙的忌恨和打击,他被贬至潮州当推官,10年后终于官复原职“武翊卫大制参”,此时他已是古稀老人。到杭州时,惊闻岳飞被十二道金牌从抗金前线紧急召回,却以“莫须有”罪名将岳飞父子打入死牢。谁都知道精忠报国、战功赫赫的岳飞,是被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陷害,满朝文武百官敢怒不敢言,此时年迈的祝允哲大义凛然地站了出来为岳飞求情申冤,但鲜有人敢附和,官员们怕惹祸上身,避之唯恐不及。正义在哪?天理所在?祝允哲感到无限悲凉和绝望,不寝不食,万般无奈之下,他想到了一个无比悲壮的办法。
乞保良将疏
相传,在一个夜深人静的晚上,悲愤至极的祝允哲手握小狼毫端坐在案前,老泪纵横,凝视着面前的澄心堂纸,手中的笔重似千钧,久久难以落下;他的心也如手中笔一样沉重,全家族70多口人哪,用他们的身家性命去保岳飞父子之命,是否太过残忍,值得吗?此刻,他与家人相处时的情形以及与岳飞的交往的情景,似一幅幅画在他的脑海里交错闪现,一边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边是愿为其两肋插刀的友情,两情如两股蛮力在较量撕扯于他,最终,他狠狠地一咬牙,作出了某种生死抉择。于是他发颤的毛笔尖落到纸上,跳出5个字:《乞保良将疏》,接着奋笔疾书起来:
臣闻国餘三户可以亡秦,田有一成卒能祀夏,而况有赤心保国之臣、智勇熊罴之将……
此“疏”的大意是:收复中原,国家统一,非岳飞这样的伟大统帅不可。岳飞父子一定不是怀有叛国野心的人。倘若皇上怀疑岳飞有谋反之心,臣愿以全家70余口性命保岳飞出狱,让岳飞父子出征消灭金虏,若岳飞能立功,则赦臣无罪留全家性命;若岳飞战败失利,就杀死臣全家70口,臣无憾于心,也无半句怨言。
祝允哲像赞图
全文524字,字里行间,透出的是全是情、恨、血、泪,此“疏”任何人读之无人不震撼、感慨,即使草木也会被感动。据了解,在祝允哲冒死向皇上上奏此疏后,宋高宗赵构非但不采纳,反而严惩祝允哲,将他处以扙打二十大板的酷刑。老夫哪经得住打?当场瘫倒在地,抬去医治。
翌年1月27日,基本康复的祝允哲含冤怀愤地离开京都杭州,赴任“督理江广军务”。可当祝允哲乘船赴任至浙江富阳时,忽闻岳飞父子被秦桧杀害,无疑睛天霹雳,祝允哲当即恸哭晕倒,几天后忧愤而死。
祝允哲墓记
据谱记载,闻知祝允哲死讯后,秦桧假惺惺地派使者前来富阳凭吊,使者问守灵者:“大制参临终有何言?”,守灵者答:“制参临终眼睛开着,死不眠目。”使者心头一震,因他内情全知,感慨万端。
秦桧奏请高宗,赐葬祝允哲于富阳白昇山。
祝允哲忠义之心,天地可鉴也,且忠奸分明,不畏强暴,深明大义,其精神可赞。富阳县令云中龙为祝允哲撰写了墓志铭,高度评价了岳飞与祝允哲两位挚友精忠报国、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概,称能与日月同辉,与山河永存。
祝允哲与岳飞的感人至深的生死情义和浩然正气的爱国情怀,880多年来,一直为人们称颂、敬仰。清乾嘉时期,山东诗人,大理寺卿、光禄寺卿汪镰曾到访白昇山,留有诗作《过白昇山吊祝制参》:“富阳江上水潺潺,不尽东流未肯还。剩有制参遗墓在,今人凭吊白昇山。”
家国情怀是炎黄子孙的文化根基,而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炎黄子孙为保卫祖国和国家强大而英勇奋斗、拼搏。身处新时代,每个炎黄子孙都应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力追逐。
只要你我的心中有“家国”,皆有“报国志”,人人皆可是“岳飞”。
相关资料:
1、岳飞《满江红·与祝允哲述怀》:
怒发冲冠,想当日、身亲行列。实能是、南征北战,军声激烈。百里山河归掌握,一统士卒捣巢穴。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励臣节。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金城门阙。本欲饥餐胡虏肉,常怀渴饮匈奴血。偕君行、依旧奠家邦,解郁结。
2、祝允哲《满江红·和岳元帅述怀》:
仗尔雄威,鼓劲气、震惊胡羯。披金甲、鹰扬虎奋,耿忠炳节。五国城中迎二帝,雁门关外捉金兀。恨我生、手无缚鸡力,徒劳说。
伤往事,心难歇;念异日,情应竭。握神矛,闯入贺兰山窟。万世功名归河汉,半生心志付云月。望将军、扫荡登金銮,朝天阙。
3.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4. 祝允哲的《乞保良将疏》:
臣闻国餘三户可以亡秦,田有一成卒能祀夏,而况有赤心保国之臣、智勇熊罴之将,为不足以诛金贼而迎二帝复御者耶?何以敛兵以待和,而缓二帝于沙漠。使贼寇渐肆,而诸夏变夷也哉!夫贼,宜讨不宜和,且宜不当和而战。臣虽至愚,然于理势筹之熟矣。自变故以来,主和议者唇腐齿落,舌敝耳聋,不见成功。至次师平江,而贼兵数十万众,即震怖不敢南下,及岳飞朱仙之战取级数万,金贼仓皇,已思北遁。此和议之与治兵,其效可概见者。乃陛下惑于和议之谋,奸臣敢矫天子之命,致使岳飞之功弃于垂成。而金寇复还,两京再失,奸臣误国之罪不容诛矣。况复诬以叛逆,指功为罪,搜罗形影之语,置岳氏父子于非辜。闻者涕垂,功臣发指。臣愿陛下俯察岳飞之无罪,而斩误国之奸臣,复兴六月之师,以恢中原于一土,复二帝于九重,则无愧乎百六十余年列圣之贻谋,而天下万民亦必欢呼庆幸于无既矣!夫中兴恢复之功,非岳飞不可,而岳飞父子必非叛国之心者。若陛下有疑乎飞,臣哲甘以七十口家眷投入大理狱代,飞父子出征,使飞而能立功,则赦臣无罪;若飞而败绩,则诛臣家七十口肆诸市朝,臣亦快然无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