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假期将至,调休也又双叒叕来啦!
在今年春节放假调休安排公布后的当天,#能不能不调休了#的微博话题便立马冲上了热搜,共获得4174.6万的阅读量。
多位网友在话题下高呼“春节休7上7,臣妾做不到啊!”可见广大网友“苦”调休久矣。
那么,调休制度到底是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拼凑”出一个个的小长假来?调休究竟对经济发展、拉动消费有什么好处?
今天,涌金君就和大家来聊聊“调休经济学”。
“我是立过功的!”
调休其实并不是这两年才刚出现的“新鲜事物”。
时间倒回到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
自泰铢贬值开始,马来西亚、韩国、印度尼西亚等国的货币和股市先后出现大幅下跌,亚洲各国的外贸企业纷纷遭受冲击,社会经济也陷入萧条。
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尽管没有受到此次金融风暴的直接冲击,但也因亚洲各国的外贸纷纷陷入低谷,在1998年遭遇了国内出口和物价的“双下跌”,陷入通货紧缩。
为了有力应对经济波动,拉动社会有效需求,当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便决定把旅游业作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之一。
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国务院开始酝酿调整原有的法定节假日安排。
时间来到1999年,《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迎来了自1949年制定以来的第一次修订。
修订后,劳动节、国庆节分别由原来的一天和两天假期增长至三天,并且首次尝试在原有三天假期的基础之上,与前后周末相连“拼”成七天小长假,这便是“调休”最早的由来。
这一“变招”也的确起到了作用。
数据显示,“调休”后,当年的国庆黄金周全国出行人数达2800万人次,由此带动的旅游综合收入也达到了141亿元。
随后的2000年,国庆黄金周的旅游人次更是翻了一番,达到了5980万。
正是由于调休后各个“黄金周”的横空出世,中国旅游业的影响力也得以逐步扩大,旅游业也充分发挥了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的作用。
消费消费消费
不久前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商务部也将2023年全年定位为“消费提振年”。
想要促消费,激发出“假期经济效应”是关键一招。
以与假日经济紧密相关的旅游业为例。
旅游业本身不仅涉及到餐饮、酒店、商超、娱乐、景区等诸多领域,还与交通、农林、建筑、广告、通信等相关配套产业紧密联动,行业辐射力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意义深远。
文旅部数据显示,疫情爆发前,旅游业为GDP增长贡献率达到了11.5%,为近8000万人提供了就业,占全部就业的10%。
从这个角度看,如果旅游业的热度能够回温,势必能够带动相关行业的消费复苏。
但这还有个前提:国人有充足的闲暇时间。
以2020年的五一假期调整为例。
假期由3天调整为5天的消息公布后,携程数据显示,短时间内平台国内酒店和机票预定增长了50%到120%,各类长线游、精品游旅游产品的咨询量和预订量也激增。
可见,“假期经济效应”的能量大小,与假期时间的长短、科学安排的程度之间存在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也正基于此,“延长假期”“科学调休”的呼声才会不绝于耳,背后其实是不同人群共同呼吁,希望能够营造更加良好消费氛围的根本诉求。
回溯历史,我们也能看到,其实国人的假期已经在持续的延长了。
最有力的例证便是,我国的周末休假制度已经从此前的“1+2”休假制度(大小礼拜),调整至如今的双休日,更有7省15地已经开始尝试2.5天休假制度的实施。
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发展,我们不妨多点耐心和信心,静待春暖花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