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浙江/逛农博会就像走进博物馆 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产品“最强背书”
逛农博会就像走进博物馆 农业文化遗产成为农产品“最强背书”

1月12日下午,为期4天的浙江省农博会线下展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落下帷幕。当市民们欢欢喜喜走出展馆,他们的收获,不仅是满载而归的“购物车”,还有眼饱心醉。

“今年的农博会特别有意思,时不时给我一种在逛博物馆的错觉!”杭州市民余佳理笑盈盈地告诉记者,自己平时就是个“博物馆爱好者”,本次逛展,他在许多展馆中都注意到了一种特别的元素:农业文化遗产。“印象最深的是宁波馆展示的一种流传了5000年的黄古林‘蔺草-水稻’轮作系统。”

“深秋割稻子、初夏收蔺草,草料能编制成草鞋、蓑衣和草席等日用品,轮作中土壤得到改善,种出的水稻亩产也比常规种法高出100公斤。”走进宁波馆,记者看到,馆内专门配备的讲解员,正向每位进馆市民讲解这种代表当地先人智慧的农业生产系统。

展馆负责人告诉记者,展示传统农耕智慧,是这次布展的统领思路。开展4天中,拥有7000年历史的余姚河姆渡茭白、源自南宋的宁海长街蛏子、秦时先民驯养选育的象山浙东白鹅等饱含历史底蕴的农产品,成为市民们争相选购的“香饽饽”。“大家听着故事,尝着味道,开开心心下了单。”

农博会现场,记者发现,代表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文化遗产,成为越来越多浙江农产品的品质“最强背书”。

不久前,“庆元林-菇共育系统”申遗成功。本届线下农博会,庆元县为这一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代表性产品——庆元香菇——专门设立了一个展馆。“没想到,农遗为庆元香菇带来了如此巨大的影响力。”参加展销的庆元县惠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吴学通感叹说,这几日,他带来的当地培育特色香菇品种“庆元241-4”已早早销售一空。

“农遗让我们实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资源循环利用,由此而得的农产品,绿色生态无公害。”他介绍,这种鲜香菇,正是在农遗育菇方法“椴木法”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良培育的,须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山上种植,品质和口感一流。“即便价格贵到130元一斤,但大家一听,也都愿意为它买单。”

同样受到追捧的,还有产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青田稻鱼共生系统”核心区的稻鱼米。“我们的米总量少,价格高,走高端精品化路线,但这几天下来,也卖掉了3万多斤;算上田鱼干、糖糕等农遗相关产品,共卖了10多万元。”青田县侨乡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洪毅晓喜笑颜开,他坦言,虽然也是参展多届农博会的“老面孔”了,但自己明显感觉到,时隔两年重启线下农博,消费者们对农遗产品所包含的健康养生、生态绿色等理念越发重视和认可。

“在线下农博会中,我们看到了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大趋势。”省农业农村厅有关专家表示,随着生活水平提升和疫情大背景影响,居民消费需求进一步从“吃得饱”转向“吃得好、吃得营养、吃得健康”,一系列“农遗良品”受捧背后,恰恰反映出科学合理膳食不断深入人心、循环农业发展得到市场支持的好势头。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