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群羊咩咩,唤醒一座空心村。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照亮大地,庆元县安南乡山头洋村便苏醒过来,湖羊在连垄成片的山间梯田奔走,凉风伴随着“咩咩”的叫声飘往远方。
42岁回乡创业的陶祥群如往常一样换上工作服,拎着工具来到羊舍,开始一天的工作。
山头洋村原本有村民302户,因为生计,村民大都外出务工、经商,在村人口只剩下20余人,成了名副其实的“空心村”。
两年前,陶祥群响应乡里“双招双引”的号召,返乡与家人一起在老家山头洋村创办了庆元县风清农牧发展有限公司,做起了湖羊生态养殖。
“咩咩”的羊叫声,唤醒了沉寂已久的山头洋村。
事实上,两年前的陶祥群还在义乌经营批发生意,日子过得舒适且惬意。
回乡创业的想法还得从一次过节的经历说起,这一年,她提前处理完手头的订单,早早地回到老家准备与家人一起欢度新春。
回到老家的陶祥群惊讶地发现,自己记忆中热闹的家乡早已衰败。熟悉的左邻右舍已经外出打工多年,到饭点时每家每户喊小孩回家吃饭的呼喊声也已消失不见,就连原本的青山秀水,也因为缺少人打理而失去了原本的美丽。
看着自己的家乡从热闹变为萧条,陶祥群十分心痛,为家乡做点什么的想法也自此在心里萌生。
2020年,思虑再三后的陶祥群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放弃在义乌的建材生意,回老家搞生态养殖,“我想把生机和活力留下来,也希望能够唤醒沉寂已久的山头洋村。”
就这样,偏僻的深山里多了一家生态牧场,一位叫陶祥群的“羊妈妈”带领村民一起,牧养着对美好生活的希望。
创业是艰难的,陶祥群建立湖羊养殖基地,从无到有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陶祥群在创业过程中遇见的第一个难题就是别人的质疑、不信任。
很多人想当然地认为,农业本身是一件辛苦的事情,个头不高,力气也不大的陶祥群从事这么辛苦的工作,肯定坚持不住。
面对这样的质疑声,陶祥群选择用事实说话,“我办公司、建羊舍并不是冲动之举,而是反复研究、实地考察之后的郑重选择。”
陶祥群认为安南乡在湖羊养殖方面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安南空气清新、山泉水甘甜,还有特殊的湖羊饲料资源——笋壳。安南乡有3.9万亩毛竹,竹林资源丰富,但也存在笋壳污染问题。“我准备实施‘竹林→竹笋→笋壳→湖羊→羊粪→竹林’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这样既可以改善笋壳污染问题,也可以减少湖羊养殖成本,实现双赢。”陶祥群说。
在充分考虑、周密调查的基础上,陶祥群做了详细的项目规划,规划最终获得了安南乡人民政府的认可。在乡政府的帮助下,陶祥群成功流转村民荒废农田100余亩用于项目建设。2020年7月29日,基地正式开工,一期投资3000万元。
基地按照陶祥群的设想开始了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种养结合的生态农业循环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羊粪对毛竹产量和品质的提高很有帮助,笋壳作饲料也大大节约了湖羊饲养成本。“还解决了笋壳污染问题、改善了人居环境,一举多得。”陶祥群说。
现在,这一种养结合的绿色模式已经在安南全乡推广,罐头笋基地和湖羊养殖场形成了良性的产业循环。
“曾有人开玩笑,说我的名字中都带有几只羊,看来是注定要做个羊司令的,现在想想还真的是‘冥冥之中有天意’。”陶祥群笑着说起朋友说过的玩笑话。
其实陶祥群当初选择回乡养羊的决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并非一时冲动,最终做出这个决定是基于我之前几年经商的经历和对终端客户需求的再三考察,我相信结合我们庆元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养羊的前景肯定一片光明。”
如今,陶祥群的生态养殖基地已实现年出栏1.4万头湖羊,并成功带动了十余名本地留守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为农户直接增加租金收入和务工收入52.8万元。这些新增的收入让许多留守贫困农户有了生活的奔头,走出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羊”光道。
在陶祥群这个羊司令的带领下,许多外出谋生的山头洋村村民选择回到自己的家乡。原本“空心化”的山村日益热闹起来,除了羊“咩咩”的叫声,还有村民们热火朝天干活的声音!
陶祥群说:“生在安南,长在安南,长大后也想回报安南。”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少不了无数个像陶祥群那样的“羊妈妈”的身影。也只有像陶祥群一样的人,不断的回到家乡、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这些力量汇集到一起,才能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共同富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