苕上宋韵,处处是风雅。
小到一页宋版、一面铜镜,大到一座古塔、一片溇港……原来,宋韵文化早已沉淀于这方水土,融于我们的精神之中,衔接起古与今的浩瀚时空,成为我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千年宋韵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落实省市委文化建设部署,推进文化自信自强、助力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湖州市新闻传媒中心推出《苕上风雅“宋”·十二韵》大型融媒体文化报道,在探寻湖州宋韵古建、文博遗存的人文之旅中延伸诗意,讲好湖州宋韵故事,擦亮“宋韵文化”名片,共同书写追求美好生活,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精神文化谱系。
苕上风雅“宋”:一家博物馆
在湖州博物馆探寻“风雅宋”
生活美学,在人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穿衣搭配、家居摆放、于一朵花中窥见天国,一滴露水参悟生命。中国人的美学,其实远不止美,背后包藏着的都是修养风骨、人生况味和格局境界。
时光流淌千年,当今与宋代的碰撞点,恰巧又是一种“生活美学”:宋代的淡雅简洁风格,与当代的高雅文化精神正相契合。
我们从湖州博物馆庋藏的宋代珍贵文物中,探寻宋人的生活美学。
她生活
宋代大文豪苏轼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虽是首悼亡词,其中下片的头句:“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却用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带出当年的闺房之乐。闺房长日,衣厨食柜,古代女性通过无怨无悔的居家劳作,辅助男性的政治、经济,形成古代社会的流通运转,男主外、女主内是两个不同的空间,但两者之间并没有像二分法那样非此即彼。她在惯性模式下承担起生活起居的各项职能,也包括整饬自己的仪容。湖博庋藏的宋代修容配饰等女性单品,反映了宋代女性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
金银首饰,两宋时代使用已很普遍,造型与纹饰也十分丰富,其样式与同时代的其他的如绘画、漆器等工艺品也是互为借鉴。最常见的一种是折枝花卉,即宋人所指的写生花,方寸之间,依造型而分花布叶,随其舒卷,簪钗耳环的纹样安排,处处可见这样的匠心。
南宋錾花双股金钗
折股钗是两宋最为通行的宋钗样式,它的功用是挟鬓、挽发(或称关头),使用时往往要使它形成一个弧度,横贯于发髻,或一枝在侧,一枝在前,双挽于顶。钗梁或光素无纹或装饰竹节、花卉纹,或打出铺号、制作者,纹样简单,以实心作。
紫茄水晶金耳饰
女子戴耳环成为时尚,可认为始于宋代,紫茄水晶金耳饰用金粟盘出顶端长长的茄蒂,茄身一面是金粟勾出轮廓的重瓣花朵,一面是嵌空的托座,外以金粟盘成的卷丝围绕,茄子的边缘接焊九粒金珠,茄子非国产。据宋《证类本草》记载:“茄子,新罗国出一种,淡光微紫色,蒂长,味甘,今其子已遍中国蔬圃中。”耳环造型所仿应即这一类为时人所喜的紫茄。
南宋萱草纹金戒(左)南宋嵌绿松石金戒(右)
据宋.吴自牧《梦粱录》载:“且论聘礼,富贵之家当备‘三金’送之,则金钏、金鋜、金帔坠者是也。”金钏包括两种:单环手镯、多环缠臂镯。金鋜,即金戒指。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4件金钳镯、3件金指镯、1件金霞帧坠子。是“三金”俱备。三枚金指镯的内里均有“相”字铭。宋墓葬出土金银首饰一般数量不很多,当是主人平日可用者,此墓葬出土金银器量多质优,可见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值得一提的是一件金镶绿松石戒指,指环做出镶宝之戒面的华丽样式,应是海外之物,兴盛于元,南宋应为奢侈单品。
南宋金霞帔坠
金帔坠是霞帔底端的压脚。宋代帔坠以滴珠式造型为多。用两枚金片打造为相同的纹样,然后扣合在一起,纹饰以缠枝花卉为常见,或打制与镞镂相结合,便是镂空作,顶端有孔,作穿系。金银做佩饰是宋以降风行起来,香囊是主要的佩饰之一,对蝶双翼图案是其中常见的装饰纹样。蝶形银香囊由上下两片扣合为一,即在分别打作成形的两片蝴蝶上端交错做出两对扁管,把一根轴杆穿入其中,后将两端卷起以为蝴蝶须飞,轴杆两边的两片蝴蝶可张敛自如。鱼形银香囊也是由打制成形的两片扣合而成,是头尾相抵、呼吸与共的一对鲤鱼,用穿系的小圆环。由于鱼的读音谐“余”,鱼自商代以来就被用以表达希望有余的愿望。同墓所出土还有金穿水晶瓜实耳环、金叠胜耳环、金梅花带坠耳环,均以精细秀巧见胜。
左上:南宋蝶形银香囊;右上:南宋鱼形银香囊;左下:南宋双菱形金耳饰;右下:南宋梅花形金耳饰
宋代因政治稳定使得经济日益兴盛,铸铁、铸镜、制瓷、织锦、漆器等手工业畅销海内外,千姿百态的家庭手工作坊生产的日用品竞相争辉,一种重实用、轻纹饰、刻有店家品名、明码标价的铜镜出现了,晶莹可人,映照了千年,代表着一种铜镜文化,它被称作湖州镜。据统计,湖州镜存世量最多的是石家镜,石家是宋代铜镜铸造业中最有名的私家作坊,以其世代相承家族经营的特色闻名于世。镜铺位于湖州仪凤桥附近,仪凤桥建于唐,是座木桥,因仪凤年号(公元676年)而得名,宋天圣三年重建。 横跨漕渎,其上游苕溪,流向太湖,桥两旁的道路,酒楼、商铺林立,是繁忙的商业区。
宋“湖州石十郎真炼无比照子”铭铜镜
他生活
“忽登最高塔,眼界穷大千。卞峰照城郭,震泽浮云天。”是苏轼游历宋代湖州城内制高点飞英塔的诗句,宋代大量的文章和诗歌描写,吟咏园林和书堂,以及饮食和朋友交游,反映了当时士人和士大夫生活的主要关怀。他们之间的交往活动,常见于结伴游历名胜古迹或山水园林,也常见于互访、宴集以及结社。琴、棋、书、画、酒、茶、石、水、古物、花卉等的赏玩,园亭、水山、饮宴等的享受,不一而足。
宋瓷如同绘画中的宋元、书法中的晋唐一般,树立了中国瓷器创造的典范。宋瓷创造的根本就是崇尚自然,它受到道禅自然天成的哲学和理学天理流行的学说的影响。宋代朝廷不但增加瓷器的产量,而且还派官员监制,以保证品质精美。这促成了烧造技术、装饰方法、釉色变化的不断革新,瓷器质量大为提高,以至于西方人认为从此才算得真瓷器,浙江北部青瓷的生产自东汉晚期以后在釉彩配料和烧窑温度上一直寻求改变,唐宋时代称为越窑。北宋中叶以后,青瓷的生产中心逐渐移到浙江南部的龙泉地区,以生产日用器为主。龙泉窑承续越窑的技术,胎体厚重,釉层透明匀净,后技术改进,发展了一种有蓝色调且发亮的浓厚不透光的釉彩,有粉青、豆青、梅子青等细微的变化,调和均匀的器型、奢侈的釉彩,看起来丰厚柔和,滋润如玉。粉青鱼耳炉釉层厚润、色泽纯正、风格柔和典雅、品质宛如碧玉。
南宋龙泉窑粉青釉鱼耳簋式炉
宋代的瓷器生产,开始用批量生产的方式,大大降低了烧造的成本,同时官窑的建立,也刺激民窑竟起仿效,从而全面提高了烧瓷的质量。那时,有的窑场专门生产高级品供权贵使用,有的则生产价廉的民间生活用器,吉州窑就属于民窑系统。吉州窑址在今日的江西吉安县,它们经常仿烧其他名窑的产品,故产品多样化,而且为了迎合市场斗奇的需求,也从事开发各种新产品的尝试,剪纸贴花法就是其中之一。做法是先涂上含铁量高的釉料,然后在此釉料上剪贴成特定图案的纸张,包括纸样的整体再涂上一层铁含量较低的釉料,然后抽掉纸样而入窑高温焙烧,浅褐色釉的背景上就会显现酱黑色的剪纸图样。用这样的方式,除了图案,还可以出现特定的吉祥文句,可满足更多购买者的意愿。
吉州窑剪纸贴花黑釉盏
吉州窑的陶工为了争取市场,虽没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或性能良好的瓷土,但却不仅模仿、参考其他窑场的技术优点更能运用巧思,以简易的方法烧造这些独特而感人的品种,实在令人佩服。
南宋建窑兔毫盏
南宋建窑兔毫盏是宋代很受欢迎的沏茶具,卖点是所施厚厚的黑釉层中有丝之细若兔毫的花纹(这种特殊风格的釉彩,是福建建阳县建窑的特有产品),盏口因釉层较薄而呈酱色,盏口下的内外部分因釉层渐为积厚而成黑色的兔毫纹。饮茶一向用烹煮的方式,唐代开始用“点茶法”,即把茶叶制成半发酵的膏饼,饮用之前先把膏饼碾成细末放在茶盏内,然后以刚烧滚的开水充灌,水面会浮起一层白沫。宋代推演成对茶的色、香、味进行评比的斗茶习惯。为了更好地观察茶沫的颜色,黑色较之其他釉色瓷更能衬托白色的茶沫和保持茶的温度,因此黑釉颇受饮茶者的喜爱。福建的陶土氧化铁的含量高达9%,烧出来的胎色相当黑,很难用釉色掩盖,因此顺其自然发展成黑釉或不加釉彩的素烧产品,在高温焙烧时,胎中高含量的铁质会有部分熔入釉彩中,在烧成的过程中,釉层会产生气泡而将其中的铁质带到釉的表面上来,当温度升到1300℃以上而使釉层流动时,含铁质的部分流成条纹,冷却时从中析出赤铁矿小晶体,因而形成兔毫纹。
宋景德镇青白釉螭纹唾盂
筵席中的饮酒之器,无外杯、盏,杯盏下有盘。杯盏之别,即有柄者为杯,无柄者为盏。杯盏之外还有盂。景德镇青白釉螭纹唾盂,除圈足的部分外全体涂着一层青白色的釉彩,这种釉彩有专门的名称:青白、隐青、映青、影青等。因为这类瓷器的胎体洁白细密,釉彩的颜色只有一点点泛青,在施釉较薄的地方只见白色,在较厚的地方才见到一些青绿的色彩,这是景德镇所独有的釉彩特色,很受人们的喜爱。影青瓷与龙泉窑有共同点,就是以釉彩的清纯为主要诉求,不作太多杂乱的装饰,让器体曲折处可留住的釉彩厚薄不同而显现釉彩自然深浅的变化。最多是在器表上划刻上浅沟图纹,如此件上的蟠纹,便隐约露出泛青的蟠螭图案。此外还有如汤瓶、铫子、托盏、茶匙等茶具也是酒筵所必须。
左:宋錾花鎏金银瓶 右上:南宋荷花形银碗 右下:北宋长柄银匙
宋人爱花,是融入和渗透于社会生活乃至日常生活。卖花、买花、种花、赏花、咏花,寄托心志,传递友情。荷花形银碗取式于荷叶荷花,圆口,碗壁打作荷花瓣,制为象生碗,当可为酒筵飞觞添助清欢,内里细线錾出花瓣肌理和仟仟花蕊。筵席食器还有盏、匙等,所谓一杯一瓯一碗并匕箸是最基本的餐具,匕箸是用于取食饭羹。讲究之家,布席的时间匙筯当插入金瓶或银瓶以备宾客取用。元孔齐《至正直记》载:“宋季大族设席,口案间必用筯瓶,查斗,或银或漆木为主,以筯置瓶中。”银鎏金团窠对鸟纹银瓶上排列匀称的"双鹊对鸣"鎏金团花,纹饰细腻华丽,透着华贵之气。
文物被考古工作者从地下唤醒以后,就和我们处在同一个时空中,看得见、摸得着,成为我们这个世界的一部分,时间不再是线性的,而是折叠在一起。如今,这些文物被我们发现,被我们展示,它们逐渐恢复了原有的身份和记忆,历史也变得无远弗届。希望通过湖州博物馆里的这些宋代文物内在的生命力,发现那些可以在今天继续生长的东西。指导我们每个人都要有一套属于自己的生活美学,即是升华境界,亦是摆脱琐碎庸碌。
【浙江新闻+】
乡村博物馆
乡村博物馆承载着乡村历史和文脉传承、促进文旅融合和乡村振兴等重要职责。近年来,一座座充满浓厚乡土气息和现代生活美学的乡村博物馆在湖州应运而生,成为挺立在广袤乡间一道多姿多彩的人文风景。
湖州市2021年被列入国家乡村博物馆建设试点,全市大胆探索,创新实践,因地制宜建设各具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并利用该载体办活动、引项目、增业态,家门口的文化打卡地加速“出圈”。目前,湖州市已有82家乡村博物馆完成建设并通过验收,63家乡村博物馆上榜浙江省乡村博物馆名单,建设数量位列浙江省第二。截止目前,全市已有各类经审批和认定的国有、非国有和乡村博物馆117家,平均每万人拥有博物馆数量达到0.34家,较前些年大幅提升。
前期,湖州文化广电旅游部门邀请了多位知名文博专家组成顾问小组,同时成立市层面的专家指导组,分片区、不定期赴区县开展评估和业务指导,并遴选乡村代表,为湖州乡村博物馆建设提供“智慧锦囊”。为了提升展陈设计水平,还专门请来上海、杭州等博物馆专业展陈设计公司参与,保证了乡村博物馆展陈设计的品质。
目前,全市的乡村博物馆呈现多元化形态,既有名人故居、村庄历史介绍,也有非遗体验和民俗展示,注重因地制宜,各具特色,偏居山村的群众也能享受到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
为了让建好的乡村博物馆始终保持热度。我市把乡村博物馆作为全市“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和“村游富农”的重要一环,又结合“文化探源看江南”研学旅游试验区建设,推出了5条特色研学路线。今年暑假期间,“走读湖州—乡村博物馆研学”活动吸引了600余名中小学生参与。各家博物馆也组织了丰富多彩的研学和民俗活动,比如德清阜溪街道农耕文化馆举行割稻、打蚕宠、画画比赛,安吉县组织开展“乡村博物馆来晒秋”活动,网上互动达到5万余人次。
文化快评
生活美学 宋韵留芳
沈文彬 高级编辑、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
人类的日常生活中不乏美,无论古今中外,凡是好看的、好听的、令人满意的东西或是美好的事物,都会成为人们的审美对象,进而成为大众的生活美学。在湖州博物馆探寻“风雅宋”,让我们跨越时空,清晰地看到宋代湖州人的美好生活,触摸到宋韵生活美学的质感温度。
湖州三天门南宋墓出土的金钳镯、金指镯、金霞帧坠子,用以挟鬓、挽发的弧形折股钗,宋代铜镜铸造业中最有名的私家作坊产品——石家镜……这些女性修容配饰用品无不反映了宋代湖州女子的生活状态和审美情趣;城市里的山水园林,品质精美的饮酒之器——杯、盏,还有琴、棋、书、画、茶……这些又客观还原了当时士人和士大夫生活的原生景象和审美志趣。从湖州博物馆庋藏的宋代文物中,我们可以一览宋代湖州之繁华市井,一睹宋代湖州人生活之精彩。
“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不宜累家”,宋人吴自牧在其笔记《梦粱录》记下了宋人雅致生活的日常。在历史的长河中,距今1000多年前的宋朝,风雅、繁华、开放。当时不但商业氛围十分浓郁,文明程度比其他国家也要高很多。历史学家陈寅恪说:“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西方有学者则认为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文艺复兴与经济革命的时期。
大浪淘沙,沧海桑田。宋皇朝的旧影早已离我们远去,然而,宋人普遍追求的雅致生活,恰恰成了今天许多人孜孜以求的慢生活。向往美好,热爱时尚,享受生活,成了时下湖州人的生活美学。
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苕霅两岸,一座座融生活美学、生态美学、建筑美学一体的乡村博物馆在湖州乡间兴起,承载着湖州人精神富有的新追求。我们仿佛又看到宋代文明所闪耀的现代文明之光,还有它历经千载仍然优雅精致的生活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