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韧抗病、坚守职责,年均办案数超过350件,优秀共产党员应建勇,让“老黄牛”精神在审判庭闪耀。
应建勇生前是莲都区人民法院员额法官。他生于1963年7月,1984年进入丽水县人民法院(现莲都区法院),先后在人民法庭、执行局、刑庭、行装科、民庭等部门工作,历任执行局副局长、民庭副庭长、行装科科长等职务。
近十年,共办结案件3500余件,年均办案数超350件,荣获全市法院个人三等功,并被中共莲都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评为先进共产党员。2022年2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59岁。
2022年4月2日,应建勇同志被莲都区委追授为“莲都区优秀共产党员”。
重伤不下火线 时刻关注案件进展
应建勇的手机上,还保留着许多通话记录,基本都是工作来电。其中不乏很多一月份的通讯,而实际上,在1月10日,应建勇就已经因糖尿病并发腿部感染恶化被紧急送往了医院。人们常用“轻伤不下火线”来形容坚守工作岗位,而应建勇却是“重伤也不下火线”。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他还在医院里操心着经手的案件。
莲都区人民法院书记员史亚男是应建勇的工作搭档,一想到他,史亚男的鼻子就一阵发酸。在应建勇住院期间,史亚男曾多次接到他的电话,聊得都是和工作有关的事,“他说自己开庭的案件一定要自己办下去,住院期间,他打了两次电话给我,说如果这个案件有新的进展,一定要时刻关注。”
带病坚持工作 一坚持就是20年
2022年,是应建勇在法院工作的第38个年头。这38年中,与病魔做斗争的就有20年,带病坚持工作似乎成了他的常态。2021年,应建勇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导致眼球充血、眼睛红肿,不得不暂时离开工作岗位,接受眼科手术治疗。出院后,庭长建议他在家休养久一些,可他惦记着手上还有四个案件没有办结,坚持回了院里。
说起这件事,应建勇妻子陈淑珍回忆:“他这个人很要强,我跟他说你再休息两天也没事啊,他说能看得到,就又到单位去了,说手上这么多工作,这么多案件,自己手里的东西他就要把它做完,他老是有这种习惯。”
“我其实劝过他好几次,要么提早退休,要么请病假,他都说,手头工作这么多,总是要先把它处理掉。”莲都区人民法院民二庭副庭长蒋俊伶说。
从不敷衍了事的“老黄牛”
在同事眼中,应建勇就是脚踏实地、兢兢业业的“老黄牛”。对于工作,他从来都是任劳任怨、负责到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是应建勇对自己的鞭策。在他的心里,“责任”二字重于泰山,对待每一起案件、每一个当事人,应建勇都付出极大的细心、耐心、诚心,对案件从不敷衍了事。2021年,他经手的案件调撤率达到83.77%。
“刚到院里的时候,同事们说应老师很严格,让我心里有些紧张。后来在相处中,我慢慢发现,应老师只是在工作上对我要求严格,因为他也是这样要求自己的,在其他方面他更像一个长辈!”史亚男告诉记者。
周跃飞是2013年1月到民二庭的,他们从那时候开始共事。“办理复杂疑难案件时,法官的心理压力难免更大些。而应建勇对于分配给他的案件,无论难易,从不因年纪大、生病等理由推却,从不摆老资格要求办简易的案子。”民二庭庭长周跃飞说。
公私分明 为人朴实
司法工作的严谨也被他带入了生活。应建勇为人低调,生活朴实,大家形容他最多的词就是实在,甚至被家人形容为“犟”。他公私分明,对自己、对家人都要求严格;他不愿意拖延工作,陪伴孩子的时间少之甚少,儿子小时候只能羡慕地看着别人的爸爸。
应建勇妻子陈淑珍曾两次下岗,当她提出希望丈夫帮自己找个工作时,却被他严肃拒绝。陈淑珍说:“我说你去帮我问一下法院里的临时工,他说叫我自己去招聘,这个东西不好说的。后来我下岗以后,去私企打工打了有十年才差不多退休。他对自己要求严,对我们要求也严格。”在儿子应翔眼里,父亲是一个豁达之人,应翔说:“我爸总说遇到事情不要太计较个人的得失,也不要太去执着于钱财、事业地位上的东西,让我们看得淡一点。他说,当一个法官就要当好一个法官,他做事情都是比较追求卓越的。”
应建勇曾说过,退休后,就陪着妻儿安逸闲适地度过晚年。他盼着这一天,又不想坐等这一天:他以为再拼一拼就能办好更多案子,以为能在深爱的审判岗位上直至退休。只差了这一年零五个月,他便再也没有机会实现承诺。
“老黄牛”精神闪耀在审判庭上
“块块荒田水和泥,深翻细作走东西。老牛亦解韶光贵,不待扬鞭自奋蹄。”应建勇始终以一名合格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始终忠实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神圣职责,始终用心用情为人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司法服务。
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审判事业的热爱,对公平正义的坚守,对理想责任的担当。在他的身上,有“老黄牛”精神在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