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绍兴/社区治理如何改进 应急能力如何提升 城市信心如何重拾 上虞重启后的思考
社区治理如何改进 应急能力如何提升 城市信心如何重拾 上虞重启后的思考

12月31日早上9点 上虞交通全域解封。

春节临近,绍兴市上虞区的街头巷尾到处张灯结彩,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上虞1月8日解除Ⅱ级应急响应,转为常态化疫情防控,至今已有20多天。这也意味着,这座因疫情在2021年12月被“封”20天的城市,基本回归平常。

企业全部恢复生产,景点、商场相继开放……这座因疫情“封城”而一度引起全国关注的江南小城,从表面上看已与往日无异。然而,不管是在有意还是无意之中,生活在上虞的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拥有这样一种感觉:

尽管从时间概念来看,在上虞建制数千年的历史长河里,20天只是微不足道的一簇小小浪花,但它,对上虞这座城市,对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人来说,不是照常发展中的“暂停”,而是一次全新意义上的“重启”。

上虞龙山社区社工在给群众送物资

邻里关系的重塑——从“少数人管理服务”到“大多数人互助自治”

“这段在家隔离的生活,让我看到了社区的力量,感受到了邻里的温暖,也让我有更多的自觉与热情参与到社区事务中。”日前,记者来到上虞疫情发生后第一个被封控的社区星光社区时,居民范六均、王丽云夫妇正在帮忙整理慰问社区独居老人的物资。

范六均和王丽云都是中学教师,每天早出晚归,社区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居住的地方。在星光社区,多数居民都是50岁以下的年轻人,邻里很少交往。王丽云坦言,在社区生活了6年多,平时和邻居只有点头之交,而管理服务则都是社区干部的事。

20多天的封控,让星光社区悄然发生着改变。

疫情发生之初,负责星光社区工作的党总支委员许丹要愁的事一件接着一件:由于多位同事被隔离,团队仅剩4位女同志,摆在面前的却是7个小区、5座大厦共8100多人的防疫管控和居民基本生活保障工作。

“当时我们深深感受到独力难支的痛苦,为工作着急,也为居民着急!”被逼无奈之下,许丹和同事想方设法通过内部发动、外部借调等方式,开始尝试组建志愿团队。

谁知消息一传开,仿佛一下子炸开了锅,响应者络绎不绝。封控第4天,社区就第一次组建起了一支多达400余人的志愿者团队,且各有精细分工。尤其是临时指定的各楼栋“楼道长”,更成了精细化管理的“扛把子”——不仅承担了分发物资、核酸登记、处理垃圾等任务,还负责在封控期间将各单元的居民生活需求日常收集上报,再由小区负责人(物业公司)汇总至社区办公室。封控初期各种请求蜂拥而至、杂乱无章的场面,很快就被理顺。

“刚开始隔离的那几天,我们也只是沉浸在焦虑不安的情绪之中。但随着,志愿者们一次次上门为我们送生活物资,解决各种困难,使我们放宽了心。我们也意识到,作为社区的一份子,在这种困难时刻,也应该为社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贡献。”王丽云得知社区一些中小学生独自在家隔离,无人教育辅导时,她和丈夫就通过居民微信,专门建立起一个学习交流群,陪孩子们聊天、谈心,教他们解决一些思想、学习和生活难题。

许丹的手机上,居民自发组建的微信群越来越多。大家各展所长、互帮互助,携手共渡时艰成了所有人共同的选择。

“过去,社区的工作更多的是社工在唱主角,我们有什么活动想要邀请居民参加,总是比较难。封控,使我们都有了一个强烈的共识,那就是,社区是所有居民的社区,只有发动居民、依靠居民,社区才会管得好,才会有活力。”星光社区党总支书记周菁苔深有感触地说,解封以来,他们一直都在跟这些热心社区事务的居民一起商量,如何更好地组织起来,形成一个个常态化的服务团队,吸引居民更广泛地参与社区事务、自治互助。即使一旦发生突发事件,这些服务团队也能更及时更充分地发挥作用,协力各种困难。

相对于封闭式的新社区,上虞大量开放式的老旧小区,在疫情期间遇到了更大的挑战。百官街道龙山社区是上虞最老的社区之一。每天工作16个小时,爬90多层楼梯,走访上百户居民,是社区党总支书记沈丽娟在疫情期间的工作常态。

龙山社区常住居民2000多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接近一半。12月7日起,随着管控的不断提升,很多老人在生活方面,存在着不少困难,而社区工作人员只有7人,大家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中。

在沈丽娟焦头烂额之际,住在龙山社区的一批退休机关干部,成了初期人手紧张时的中坚力量。在上虞区委组织部的动员和帮助下,她的帮手迅速扩充到50余人。大家齐心协力组成的“龙山社区应急小分队”,也在以楼道长为主的体系下形成了“一呼百应”的积极面貌,守护了龙山社区大量老年居民的健康与安全。

“通过这次疫情,我们发现,老旧小区虽然老年人多,但资源也同样丰富,比如我们社区,就有很多单位和商店,也有不少退休干部,如果能够更好地挖掘和利用这些资源,也能为居民提供更好的服务。”沈丽娟表示,目前,他们正在将这支应急小分队固定,使其成为社区管理服务、互助自治的中坚力量。

12月9日,上虞供销系统生活物资保供点,工作人员和志愿者24小时打包物资向居家隔离的家庭进行配送。朱胜钧 摄

应急机制的重建——从“程式化宽泛化”到“精准化人性化”

重大突发事件,最能检验一座城市的应急反应能力,也最能提升城市应急管理水平。

在疫情发生之初,上虞一些社区曾出现物资短缺的情况。星光社区党总支委员许丹说,社区平时的应急储备以防汛防台为主,导致了初期防疫物资和扫码员捉襟见肘;大规模封控经验不足,“具体要调哪些物资来?鼻拭子、咽拭子又要多少数量?一开始大家都拿不准。”

几天后,有了楼道长落实到户、到人的精准对接,物资需求的数量和结构开始清晰。12月15日以后,星光社区党群服务中心,行军床、棉被、医疗物品、手电筒等已储备完善。“疫情后,很多家庭都有了储备应急物资的意识,社区的应急储备现在有了针对性调整,也为以后的突发事件安置安排了专门场所。”许丹说。和星光社区一样,通过疫情的检验,不少社区,街道,加强了应急物资储备。

回忆这段抗疫的经历,上虞相关部门一位工作人员表示,这次疫情提醒政府部门,面对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必须更细化完善,政府部门应该在第一时间成立工作专班,科学研判,快速响应。同时,在快速处置事件的基础上,又要尽可能降低对整个社会秩序和群众生活的影响,这就需要在平时,加强应急演练,增加应急物资的储备。

上虞封城之后,遇到的问题与困难很多,而对普通老百姓来说,首当其冲的就是求医问药。“记得12月9日这一天,我就接到了70多个位老人的求助电话,都是要看病、买药的。”龙山社区党总支书记沈丽娟说,通过发动所有的亲戚朋友和社区居民,她帮助不少老人找到了药,但老人们的感谢,却让她内心更为沉重。“我无法通过个人的力量,帮助每一位居民。”沈丽娟说。

好在,医护志愿者的挺身而出,解了不少群众的燃眉之急。章萍是上虞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护士,封城后,她主动为自己添了一项新的使命——送药。“降血压、降血脂、抗癌还有心脏病方面的药物,因为封锁事发突然,导致很多病人一下子续不住药了。”章萍说,随着响应等级上调,关闭的药店越来越多,药也越来越难买,“用药难”的请求如潮水般涌来。章萍虽然因工作已非常疲惫,但还是尽己所能。无论昼夜,只要一下班,便骑上电动车,在上虞的各个社区、药店、医院之间穿梭。慢慢的,不断有志愿者走到她的身边,最多时,有10多位志愿者专门从事为群众送药的服务。

忙碌之余,章萍在思考:防疫是为了保障群众的生命健康,那么,如何满足老人、病人等特殊人群的求医等需求,也应是防疫的应有之义。

对此,也有专家指出,应急机制在具体执行中容易程式化、宽泛化,在一般情况下,不会产生什么大问题。但面对疫情防控尤其是封城这种特殊情况,实际操作中必须更精准化、人性化。如上虞,作为一个80多万人的城市,每时每刻都可能有人突发疾病,或者不慎受伤,更何况,还有不少需要血液透析、肿瘤放化疗的患者,他们也不能耽误治疗。应急机制启动前,就应该预想到这一问题。

“突发事件面前,要让所有人都有安全感,就需要动员各方力量,重建科学完善的应急机制。”上虞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这样表示。

的确,疫情发生后,面对紧张复杂的抗疫工作,政府部门短时间内可能难以兼顾群众大量个性化需求,就需要广泛地发动相关部门和党员干部及志愿者的参与,一方面,可以及时了解群众的困难,另一方面,也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加以解决。

去年12月8日凌晨,上虞区委组织部就专门发布倡议书,动员全区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全面投身抗疫和服务群众中来,利用自己的特长为群众提供帮助。之后,各地支援力量也不断到达上虞,随着物资、人员保障的越来越充分,大家的安全感也就越来越强。

通过这次疫情,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地总结,考虑如何把群众的困难想得更充分,更细致一些,让群众在遇到突发事件时,能更安心。

12月28日,社会各界欢送欢送援虞医疗队凯旋 刘盼 摄

城市信心的重拾——从“过客心态”到“主人姿态”

解封后,很多人都在思考,这次疫情,给市民、给这座城市带来了什么。

面对众人的赞誉,上虞妇幼保健院95后护士韩莉莎觉得,自己找到了作为医护人员的职业自豪感。

去年12月17日凌晨,上虞中医院城南院区临时隔离点来了4位“小客人”,他们的家人都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需接受治疗,所幸孩子们的检测结果都还是阴性,但需要隔离观察。韩莉莎新婚不久,还没当上妈妈,但接到照顾这些孩子的任务后,她没有任何犹豫。和韩莉莎一起去照顾孩子的,还有她的两位同事。4位被隔离的孩子,分住在3个房间,最大的11岁,最小的仅18个月。

韩莉莎说,她和同事除了照顾孩子们的日常生活起居,还要时刻陪伴在他们身边,给他们讲故事、做游戏。在新生儿科工作过一年的韩莉莎,当“临时妈妈”虽然有点手忙脚乱,但也很快进入了角色。慢慢地,孩子们开始适应这个陌生的环境,情绪渐渐平静。然而不幸还是发生了,18个月大的孩子被确诊感染新冠肺炎病毒,三位“临时妈妈”也得接受集中隔离。

韩莉莎说,当初接受这个任务,就想到过会有这个后果。“刚开始隔离时,我还有些沮丧,但周边人的鼓励,特别是孩子家长的感谢和肯定,让我重新有了信心,我认识到,这份平凡的工作,原来对于这个城市,这么重要。”

对来自湖北的小张来说,这次疫情,让他对上虞有了更多的城市认同感。

小张大学毕业后在上虞一家企业工作,之前他总觉得,上虞城市不大,机会也不多,希望能够通过考研到更大的城市发展。然而,疫情的来临,让他有了不确定感。

“我是背着公司考研的,不想让同事知道,但随着小区的封控,我担心不能如期参加考试。”小张说,正当他一筹莫展之时,相关部门和志愿者给了他宽慰和鼓励。12月26日,当地公交公司派出大巴,将考生送到考场,还给他们送上了面包、矿泉水和加油的贺卡,这些细节让小张备感温暖。

小张说,这次疫情让在心理上经历了很大的波动,现在通过对这座城市的重新审视,他有了更多的信心,无论考研结果如何,他都希望今后留在这里,“因为我不再觉得自己只是‘过客’,我也是这座的一份子,也是‘主人’”。

信心,是城市重建的基础;认同,则是树立信心的前提。

在这方面,绍兴和上虞都充分显示了诚意。解封后,上虞制定了《关于支持企业留工稳增促生产的若干意见》,对区内规上工业企业、限上服务业企业、农业龙头企业中的市外留虞员工,发放的春节补贴金额由去年每人800元提升至1000元;上虞区总工会紧急拨付200万元专项资金,其中150万元用于慰问抗疫一线职工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职工,50万元用于留虞过年职工急需的慰问物资;绍兴投放消费券礼包,以真金白银支持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其中“虞你同行”券定向支持上虞区经济复苏,面值分20元、40元、80元三种,投放对象为80万上虞人民……

浙江省社科院智库首席专家、浙江省社会学会会长杨建华认为,在突发事件给城市带来重创后,要重拾人们的信心,还需要政府部门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服务意识,花更多精力为群众提供更精准的服务,同时,进一步做好各项应急预案,进一步透明各类信息,以避免群众再度出现不安和焦虑。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