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水乡,再度风云际会。这几天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无疑是各界目光的焦点,而活跃在论坛、展览和大赛中的各类“网红”,成为了焦点中的焦点。通过“网红”们的身影,我们可以直窥数字中国之力,感受互联网穿透“次元壁”、打破“认知茧房”的魅力,憧憬未来世界的无限可能。
在乌镇舞台上,总是不缺轮番登场的真人“网红”。“网红”在这里当然是一个中性词。今年来了唐家三少、乌合麒麟、司徒建国等人,聊网络文学的走出去、聊疫情中的跨文化传播、聊如何让外国人看懂中国抗疫,没有比他们更适合的人选了。除了在网络传播领域异军突起的红人,还有许多将现实影响力向网络延伸的学术大咖,像院士张伯礼、学者郑永年等,以及当下风头正劲的科技互联网公司掌门人,像哔哩哔哩董事长兼CEO陈睿,小红书创始人瞿芳等,都作出了精彩发言。一方面,他们在自己专长的领域,深度影响着特定议题的发展进程,深度介入线下现实,发言倡议都极富思想含金量。正是一年一度的乌镇之约,创造了这样难得一见的观点集中输出和交流。另一方面,作为网络现象的一部分,红人之红,也是中国互联网编年史的组成,为数字治理提供启示。讲好中国故事,放大好声音,离不开这样的“网红”。
真人“网红”之外,互联网大会上无声的“网红”同样精彩纷呈。坐在家中就能挖矿的5G智慧矿山电铲;具备L5级自动驾驶能力的汽车;保证数据安全、实现隐私计算的摩斯隐私计算一体机……“互联网之光”博览会上的黑科技产品,照例成为媒体争相报道体验的“网红”。除了每年的“例菜”,今年首次举行的14项世界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发布,为HarmonyOS 鸿蒙操作系统、北斗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设和应用、阿里云盘古等“盖章认证”。这些技术产品应用之广泛、价值之高远,真正体现了数字技术对国民生活的改变,对社会生态的重塑。
我们必须不断突破各种可能性的界限,这正是本次大会的关注所在。看见这些“网红”,不仅是互联网前沿领域行业交流的需要,而且让更多人关注数字中国之力,深化对创新创造的共识。充满变数和挑战的全球背景下,人工智能、大数据、网络安全、5G、开源生态、互联网内容创新等新技术新变化,恰恰能汇聚破局之力,不断拓宽未来可能性的边界。对普通人来说,数字之力出“圈”穿“壁”,则进一步强化着人们对数字文明的深度感知,对历史责任的清晰体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