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4 07:49 |人民日报客户端
当前,我国部分地区疫情呈多点散发和局部聚集性疫情交织叠加态势。2020年12月3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印发通知,鼓励企事业单位灵活安排休假,引导职工群众在春节期间尽量在工作地休假。这一倡议受到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各省市也积极倡议“春节期间非必要不返乡”。就地过年倡议立足长远和大局,是在特殊时期、特定环境下采取的特别方式。要让“非必要不返乡”成为更多人在疫情防控之下的主动选择,就有必要完善好、细致做好配套措施和服务。
首先,合法权益应有保障。外来人员选择就地过年,客观上是为防疫作出了贡献,对他们的选择要重视和善待。政府和用人单位要做好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安排的摸底工作,结合各自特点做好预案,协商制定错峰生产、弹性休假、薪酬标准等计划,给予外来务工人员多样性的保障措施。一方面,对愿意参加春节生产的员工,要不折不扣落实福利待遇,通过留岗红包、多倍工资、全勤奖等灵活多样的福利激励员工就地过年,突出用“薪”留人,让员工劳有所获;另一方面,要合理安排休息休假。就地过年的属性仍然是“过年”,不能简单把就地过年异化为“就地加班”,地方要拿出相关政策给予适当支持,用人单位要突出用“心”留人,保障员工休息休假权。通过保障就地过年人员的合法权益,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对流入地和用人单位的归属感,有助于解决节后的“用工荒”问题。
其次,生活诉求应有保障。春节保障压力大,能否就地过上“舒心年”不是小事,需要社会各界的合力,满足外来人员的生活诉求。一方面,要细致调查、科学谋划,保障节日里的物流运输、物资供给等,减少就地过年人员不必要的流动,为他们日常生活提供便利,让就地过年人员在外也能过一个舒心年。节日的安全保障工作也要跟上,包括防火、防盗、交通、饮食等传统安全,更包括疫情防控的特殊安全。做好安全防护,让这个特殊春节过得温馨而有序;另一方面,要发挥好工会、行业组织等优势,依托外出务工人员户籍所在地的党委政府,以“联动”形式做好慰问帮扶工作,力所能及解决留守亲人的生活难题,尤其要保证留守儿童、空巢老人等特殊群体的需求和安全,让在外人员留得安心、过得舒心。
与此同时,人文关怀应有保障。中国人有春节文化和情感根脉,回家过年是每个人心中抹不去的情结,选择留在工作地过年无疑是一个较为艰难的决定。“乡愁”如何安放,是就地过年必须考虑的问题,需要在“过年”上多下下功夫,提供更有温度的服务。相关职能部门及用人单位既要讲道理、给奖励让人“留下来”,更要加强协调、营造条件,让就地过年有年味儿。一方面,要通过节日慰问、人文关怀、社区走访等方式,推出发红包、补贴、消费券、旅游景区免费等优惠举措,开展送年夜饭、才艺比拼等形式,提供适合的、富有家乡特色的文体活动,准备好节日的“精神食粮”,让外来人员体验到“家在远方,情在身旁”;另一方面,远离家乡、亲人的外来人员在心理上或多或少会有波动,要通过设立心理热线、组织心理咨询志愿者等方式,加强对有需要的外来人员心理干预。此外,就地过年并非排斥亲情与团圆,在数字化时代要积极提供“网络拜年”支持,让外来人员与家乡亲人“线上团圆”,纾解外来人员思念家乡、思念亲人之情。
此外,“必要”回家方法应有保障。倡议就地过年并非强制性要求,相关地方也须考虑部分外出人员想回家的诉求,不搞“一刀切”或曲解政策而加以阻拦,通过更加人性化的方法完善返乡方式和防疫措施。一方面,要对“必要”回家的外出人员,通过配给口罩、消毒用品,强化核酸检测查验环节,严格遵守家乡备案、隔离等举措,为他们回家的路提供方便和指导建议。另一方面,要对不得不回家的外出人员做好相关服务,工会及相关部门要积极联动,通过包车、包专列等多种形式,实现外来人员“点对点”流动,减少疫情的传播风险。
(原标题《就地过年不能异化为“就地加班”》,作者 唐代盛。编辑 张萍)
长三角智库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五个原则
1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孟刚: 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推进“整体智治”|理论周刊
2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率先构筑县域数字化改革的“四梁八柱”
3之江青年论坛 | 以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4新书荐评 | 《大党魅力: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5思想漫谈 | 记好民情日记 守好初心使命
6基层调研 | “数字党建”开创 党建工作新格局
7潮评 | 九龙治水”不如“一龙管江”
8快评漫谈 | 财富不是什么?
9弄潮·快评 | 拿掉一支烟,举起一面旗
10
最新评论(8 )
暂无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