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23 07:19 |新华每日电讯
20日,黑龙江省公安机关通报,18人因发布涉及疫情网络谣言,依法受到行政处罚。评论区一片叫好:不法分子利用网络恶意编造、散布虚假信息,该罚!
当地通报的3起典型案例包括,有人私自伪造疫情源头;有人将阴性核酸检测结果“P图”为阳性后,在朋友圈、微信群传播;还有人编造当地牲畜被屠宰深埋的消息……这些涉事人员均被处以7天至10天不等的行政拘留,还有的处罚款500元。
“为了蹭热度,获取网络流量”“为了能够引起大家关注”……在案情通报中,这些字句格外刺眼。为求关注、求热度而不惜造谣、造假,丢掉的是自己的形象与信誉,触碰的是社会的底线和法律的红线。
面对蹭热度、博流量的涉疫谣言,政府有关部门要调查核实,必然要浪费不少公共资源,会分散抗疫精力,妨碍抗疫大局。
“疫情+谣言”并非新事,但每次出现都能引起恐慌,产生“狼来了”的震荡效应。当前,我国网民规模已经达9.4亿,是全球网民人数最多的国家。加强网络空间治理,规范约束网民行为,已经成为必修课、必答题。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中已明确,编造虚假信息,或者明知是编造的虚假信息,在信息网络上散布,或者组织、指使人员在信息网络上散布,起哄闹事,造成公共秩序严重混乱的,可以寻衅滋事罪定罪处罚。
知法守法,是维持网络环境清朗的第一步。在互联网时代,接收消息和发布信息都变得尤为容易,社交媒体可以轻易放大一个声音,涉及疫情的言论更是如此。正是因为网络力量如此庞大,每个人才更应珍视网络的价值。正是因为疫情信息如此关键,每个人才更应敬畏客观真实的信息传递。
在堵住谣言的同时,也要注重澄清谬误、解疑释惑。去年底,中国互联网联合辟谣平台专门发布了“2020年度涉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辟谣榜”,涉及疫情发展情况、社会关切的民生问题、新冠肺炎防治方法等多个方面,旨在引导网民不信谣、不传谣、不造谣。受此启发,各级部门要进一步加强网络舆情监控,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及时阻击、协同查证、联动辟谣。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疫情当前,别再添乱,别让谣言成为抗疫路上的绊脚石、拦路虎。
(原标题《声纳丨蹭疫情热度博流量造谣,该罚》 作者 杨思琪 编辑 张萍)
长三角智库 | 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五个原则
1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孟刚: 以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推进“整体智治”|理论周刊
2德清县委书记敖煜新:率先构筑县域数字化改革的“四梁八柱”
3之江青年论坛 | 以推动乡村振兴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
4新书荐评 | 《大党魅力: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力量》
5思想漫谈 | 记好民情日记 守好初心使命
6基层调研 | “数字党建”开创 党建工作新格局
7潮评 | 九龙治水”不如“一龙管江”
8快评漫谈 | 财富不是什么?
9弄潮·快评 | 拿掉一支烟,举起一面旗
10
最新评论(8 )
暂无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