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1-07 12:30 |浙江新闻客户端 |记者 纪驭亚 通讯员 赵蕾 韩宇昂
在浙江财经大学的教室总能看到这样一个场景:讲台上,老师正声情并茂地上课,而台下听课的可不只是学生,还有一群老师也在认真做着笔记。老师也得听课?对,而且他们每人一学期都得听15节课以上,发现课堂存在的问题,总结先进的教学经验,进行对比分析,在期末写成一份《情况反映》。他们的名字是浙财大本科教学“督导”,执着的课堂教学守望者。
这项工作在浙财大作为一项制度性的存在,已经持续了二十六年,刊发记录的《情况反映》都有132期,超过250万字。“督导”在浙财是一项落到实处的制度,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成立到现在,有共计48名各级领导、专家、教授参与工作。在这么多年里,督导委员会的成员换了十二届,有些教授都已退休,也仍在参与。
王寿春教授是第十二届本科教学督导委员会的主任,“督导”这件事他已经做了13年。“我们不只每学期会听课,还得写听课情况评述,总结一些老师上课有什么可以改进的地方、其他老师上课好他到底是好在什么地方,也会请优秀教师来分享他们上课的心得体会,帮助青年教师成长。”王老师说。
督导成员陈水芬教授说,在疫情期间,她们还会去听网课,在网络平台讨论课堂教学情况,一节都不会落下。督导办公室的黑板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旁听过的课程老师名单。
“督导”在浙财是一个成熟的体系,不只全校有督导委员会,每个学院下面都会设置督导机构,进行课堂的自我监督。每个刚工作的年轻老师,都会有自己的“导师”,通过老教师以老带新的“导师制”,学习怎么样才能把一门课上好。
在学生中也会设置学生教学信息员”,算是督导的“望远镜”,通过信息员的反馈了解每个班级、每个学生的学习状况。每个同学上课、作业乃至课表遇到什么问题,都会迅速得到反馈。
可以说,在浙财,“督导”就像空气,你看不到它的存在,但它却无处不在。督导的工作不仅仅是听课,还会审核考试试卷、教学大纲,与教师一起研讨提高教学质量,他实际上参与了学校整个教学体系的运行。
督导委员会的成员邓万勇教授已经退休,他说:“很多督导的老师都拒绝了校外的高薪聘请,想再为学校做点事。在这个岗位,我们很快乐,因为这是我们现在和学校为数不多的联系,是我们坚持了一生的事业。”
课堂教学守望者是督导们的自称,全体成员都表示,他们守望的是一份责任,一项使命。“我们的工作成效可能不那么直观。让每一堂课都有质量,让上好每一堂课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成为一种自觉,因为这会影响学生的一生。这就是我们守望的意义。”王寿春教授这样说道。
政府工作报告丨极不平凡的2020年 浙江交出这张答卷
1政府工作报告丨“十三五”胜利收官 来看浙江这份成绩单
2你好,新支书丨德清这位村支书咋成“全国优秀农民工”
3厅(局)长通道丨张平:倡导大家就地过年
4外出人员返乡先登记 浙江发布农村(社区)防控“十须知”
5厅(局)长通道丨孟刚:“十四五”谋划245个重大项目
6政府工作报告丨“十四五”任务书来啦 浙里大事要事看过来
7因疫情防控需要 杭州东站站内便捷换乘通道暂时关闭
8政府工作报告丨全力以赴 2021年浙江这样全新开局
9区域经济观察员丨64613亿元背后 是什么样的浙江?
10
最新评论(8 )
暂无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