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1-25 15:02 |浙江新闻客户端 |林上军
近日,参加浙江“岱山杯”全国海洋文学大赛颁奖活动,碰到一位获奖作者,她说她在岱山有一个干女儿,原本在大城市读书,毕业时,她可以留在这个城市,但她说:“家里父母今后年纪大了要人照顾,何况家乡也需要年轻人啊!”
好一句“家乡也需要年轻人”,当时听到这话,笔者真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笔者首先为她的境界所感动。其实她也可以走这样的人生轨迹:在大城市打拼,今后可以把父母接过来;当然,父母也可以留在老家,今后年纪大了如行动不便就雇保姆甚至让他们进养老院,目前这类模式比比皆是。
走出小县城,走向大城市,这是许多年轻人的梦想。确实,大城市舞台广阔,发展余地大;人往高处走,外面精彩的世界是一种很难抵挡的诱惑;让子女去大城市发展,也是许多父母所期盼的。何况,有的年轻人回到家乡,确实也不容易找到合适的岗位;至于原本可以在大城市拿高薪的,回到家乡收入落差较大,这是许多从小地方出去的年轻人留在大城市的主要因素。
“家乡也需要年轻人”,说明她已经认识到家乡的振兴需要更多年轻人加入,也知道年轻人出去读书不可能全部回乡,或者说回乡年轻人的不怎么多;她的话里有回家尽孝的成分,但更有一种立志改变家乡面貌的初心、决心。
一线城市理所当然是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而一些偏远或经济相对落后的区域,召集优秀人才就比较吃力。偏远地区、三四线城市或者那些小县城,人才支撑如何做到后继有力?一个办法是吸引本土年轻人回乡,如前段时间报道的岱山县人才办给刚考入大学的学子写信,最近给外地人才举行集体特色婚礼;男女双方没时间领结婚证,岱山民政部门工作人员送证上门等。
除此之外,更需要本土大学生的家乡情结,有振兴家乡、改变家乡面貌的情怀。今后,随着交通的逐步改善,在互联网时代,非大城市同样可以创出一片天地。至于北大、清华等名校的学生,不选择一线大城市,到相对落后地区就业甚至扎根,未必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最近出台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就提出,统筹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合理确定城市规模、人口密度、空间结构,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11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南京市主持召开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时强调,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处理好中心城市和区域发展的关系,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城镇化建设,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这些导向均表明,在后疫情时代,城市发展思路会有所调整,在承认要素资源向大城市集聚的规律下,强调多极化、网络化、郊区化。
因此,“家乡也需要年轻人”的想法和行动,未必不是一种远见。
之江观察丨争做新发展阶段的“长跑冠军”
1弄潮·快评 | 浙A号牌“双限”新政发布,新变化折射真需求
2《常修泽学术自传》丨个人的经济学探索与时代
3今日说丨补出不“漏风”的好日子
4有感而发丨到基层汲取“源头活水”
5
最新评论(8 )
暂无内容!
点击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