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绍兴/栖凫村要拆迁 如何保护徐树兰故居?
栖凫村要拆迁 如何保护徐树兰故居?

最近,越城区鉴湖街道栖凫村挂起了“力争整体拆迁”的横幅。位于栖凫村、与清末著名藏书家徐树兰相关的徐氏祠堂、徐家新老台门和徐氏洋房等,会不会被拆迁?这引起了人们关注。有识之士纷纷呼吁,应保护好栖凫村徐氏祠堂、徐家新老台门和徐家洋房,让绍兴留下中国近代史上文化名人徐树兰的更多印记。

清末著名藏书家徐树兰 (1838-1902)是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古越藏书楼的创办者,他还创办绍郡中西学堂(绍兴一中前身),是中国近代文化史上著名人物。徐树兰生前在越郡古贡院购地一亩六分,耗银三万二千九百六十两建造古越藏书楼,藏书7万余卷,并向社会开放。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在此处校书。古越藏书楼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公共图书馆,现为省级文保单位。

4月13日下午,记者来到栖凫村采访,看见几位村民正在该村一座老房子前聊天。一位78岁的退休教师告诉记者,栖凫村是徐树兰的故乡,这里有他的故居,旁边的老房子就是徐氏祠堂,文化名人徐树兰家的新老台门、祠堂,应该保护下来。随后,他带着记者去看徐家的洋房和新老台门。

在徐家洋房前,记者看到,这是一座坐北朝南的洋房,中西合璧风格,现存主体建筑和东侧附房,外地面皆为石板。入口三道石门框,主体建筑共四间两层,悬山顶,门窗皆西式拱门造型,西次间、尽间外部搭建现代建筑,东次间已坍塌,遗存一道东山墙,旁边还有火烧的痕迹。

徐家老台门是清代建筑,坐西朝东,建筑分南、北两轴线,共四进,第三进建筑已改建,石板地面相对完整,老台门显得破烂。徐家新台门坐西朝东,现存第一、二进建筑,三、四进建筑已后期修缮、改建。此外,徐氏祠堂坐东朝西,现存建筑二进,里面已破烂不堪。

徐树兰第四代孙、75岁的徐道元告诉记者,徐家搬到栖凫已有880余年,现存的徐家洋房一共三进三间,一间已被火烧,其它保存完好。徐家洋房由徐树兰的弟弟徐友兰建造。新洋房原本是徐家藏书楼,后来搬到城里了。徐树兰的女婿是中国现代思想家、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钱玄同,徐家洋房也是科学家钱三强的出生地。“我在这里住了70多年,希望能够保护好它。”徐道元说,徐家新老台门和徐氏祠堂,都是几百年的老建筑。

离徐氏祠堂不远,便是徐公桥和三接桥,这两座桥都是清代建筑,其中三接桥如立交桥一般,在绍兴诸多桥中较为罕见,1987年就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徐公桥是绍兴市文物保护点。

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保护科科长张慧介绍,越城区文广旅游局曾会同城改办对栖凫村进行了实地复查,除已登记公布的文物外,还发现徐氏祠堂等多处具有一定价值的一般不可移动文物。3月份,曾发函建议街道对徐氏祠堂、徐家洋房等6处不可移动文物做好整体建筑保留,参照文物保护的要求进行原址保护。4月13日下午,越城区文化广电旅游局又再次要求相关单位保护好徐家洋房、徐家新老台门、祠堂等。

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处负责人马峰燕博士认为,栖凫村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村庄,徐氏家族长期在此聚居。徐家洋房于宣统元年建成,徐树兰在创办古越藏书楼时,在此建有铸学斋藏书楼,可谓与徐树兰密切相关。栖凫村要拆迁,但与徐树兰相关的文物史迹应尽可能保护起来,这也是保护绍兴名人文化的重要工作。

(原标题《栖凫村要拆迁,如何保护徐树兰故居?栖凫村历史悠久,这里有徐家洋房、徐家新老台门、祠堂等建筑》,原作者周能兵。编辑阮帅)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