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批货要发往韩国的,他们对医疗分包材料的需求比较大。”这两天,在柯桥区马鞍街道的绍兴春明天然纤维素膜有限公司厂房里,多条生产线正开足马力生产,工人忙着打包货品,铲车不断进出。公司副总经理许德祥兴奋地告诉记者,目前累计收到12个柜的出口订单,第一季度外贸出口比去年同期增加了50%。
眼下境外疫形势严峻,“春明”的外贸订单量缘何逆势上扬?“日韩等国在医疗健康方面的意识比较强烈,对药品包装材料有着严格的要求。此外,不同于国内的医疗包装,日韩等国采用大量独立的分包装袋,对原材料需求巨大。”许德祥道破其中缘由。
来自于石油的不可降解塑料材料造成的污染,成为薄膜行业中难以破解的环保问题。而“春明”凭借着敏锐的市场嗅觉和创新发展能力,研发生产可自然降解特性的薄膜,运用于医疗领域,成功打开了日韩市场。
“我们的天然纤维素膜,是利用天然高分子植物素材研制生产的生物薄膜,在3个月时间内可自动降解。”许德祥告诉记者,为了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公司还自制了新的生产线,通过技改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
疫情之下,柯桥不少外贸企业在高新技术领域的前瞻性布局,结出了累累硕果。其中,“墙煌新材料”整合行业优势资源,投资8亿元创建8条国际先进的彩涂板生产线;同时携手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等高校,构建行业内权威的研发平台“墙煌创新研究院”,挑战行业内多项科技壁垒;在稳定国内市场之余,积极开拓线上经营,扩大东南亚、中东地区的海外市场份额。今年该公司一季度销售额逆势增长,比去年同期增加约15%。
记者了解到,随着海外疫情的变化,除了修炼“内功”增强抗风险能力,向疫情较轻地区市场进行突破,加大对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力度也成为柯桥不少外贸企业的应对之举。此外,为助力企业在困境中积极突围,当地政策层面稳外贸的措施正加速落地,如实施出口信用保险政府联保政策,免去高风险时期企业下单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