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头条/浙江交通未来啥样 今天成立的科创中心告诉你
浙江交通未来啥样 今天成立的科创中心告诉你

IMG_0540.JPG

自动驾驶上高速,城市交通拥堵成“过去时”,路桥等基础设施质量安全检测再也不用“开膛破肚”……伴随核心技术的不断创新,人们对未来交通的想象也越来越具象。未来,交通会是什么样?经过近一年的筹备,11月29日下午,浙江未来交通科创中心在杭州西溪谷正式启动,所有想象,都离现实更近。

浙江未来交通科创中心,到底要做什么?根据建设方案,浙江未来交通科创中心要突出移动互联、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对交通科技创新的引导作用,强化国际合作,注重成果导向和产业化前景。

为此,科创中心分别设置智慧交通、通用航空、轨道交通、人工智能、公路科技、水运科技、未来交通战略七个专业研究平台,各专业平台下再设置院士工作站、领军人才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科技创新公司等多种形式的科研机构,联合开展科研攻坚。今天在现场,首批共建的4个研究院、合作的1个重点实验室、引进的龚晓南院士等4个领军人才工作室也完成签约。

浙江是交通大省,也曾将科技创新、交通基础设施列为“六大短板”的前两位。也因此,建设未来交通科创中心是浙江加快交通强国建设服务国家战略、补齐交通科技短板推进高质量发展、引领未来交通发展培育新动能新优势的迫切需要。

要真正服务未来交通发展,浙江未来交通科创中心在组织模式上进行创新,采用“小核心、大网络”组织模式,未来交通科创中心打造“核心层、共建层、协同层”三层式构筑,积极调动全行业力量。

其中,“核心层”以浙江省交通运输科学研究院为牵头单位和主导力量,“共建层”包括省交通集团、省海港集团、省机场集团和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院、企业等研发机构,是紧密合作的主要力量;“协同层”是支持力量,既包含参与共建层建设的各类紧密型合作创新主体,也包括与七大研究专业领域某些方向相互契合、相互耦合,可形成协作关系的国内外各类松散型合作创新主体,如之江实验室、阿里达摩院、新加坡国立大学等。

在发展步骤上,浙江未来交通科创中心将实施“三步走”战略。2022年前,浙江省交科院将牵头联合下设院士工作室、领军人才工作室、实验室、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形成创新主体,按照“平台型机构”运作。

据介绍,首批共建签约科研平台中包括长安大学杭州研究院、浙江未来交通发展研究院、浙江交通人工智能应用研究院、浙江交通岩土工程技术研究院,浙江省通用航空运行技术重点实验室,以及龚晓南院士工作室(软基处治、土木工程方向)、李兴华教授工作室(规划政策方向)、陈艾荣教授工作室(桥梁方向)、张玉贞教授工作室(沥青材料方向)。

到2025年前,中心将推进部分条件成熟的共建层创新主体实现“法人实体化”运作。由浙江交科院和浙江交通集团等单位或其下属企业控股、参股,有条件的争取上市;第三步则是在2030年前,推动浙江交科院发展成为新型交通科技集团,发挥科创中心的主体作用。

浙江省交通运输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利幸表示,浙江交通正处于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在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加快提升运输服务的同时,浙江交通要强化创新驱动,以打造未来交通科创中心为抓手,全面整合省级交通科技资源,积极开展人工智能、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等前沿攻关,共同加强前瞻战略研究、前沿技术创新,集聚优质创新资源,推进交通高质量发展。

接下去,未来交通科创中心建设工作将作为集聚创新资源的主平台、强化创新攻关的主力军、培育创新人才的主阵地,力争通过3至5年努力,形成一批领先的科技研发中心、创新服务载体、成果转化机制和专业技术团队,争当交通领域科技创新排头兵。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