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新闻】通过!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条例明年实施 》》》
11月29日上午,浙江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通过《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条例》。条例分7章、37条,涵盖管理体制、产业发展、贸易便利、金融服务、营商环境等多个方面,该条例将于2020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
今年1月4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正式印发。2月27日,试验区管委会挂牌。今天,《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条例》的通过是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又一个新的里程碑,意味着这项改革有了地方立法的保障。
国贸领域行使省级权限
规定新条例的规定,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管委会行使国际贸易改革领域省级权限,省政府根据试验区开发建设和改革创新需要,依法授予管委会其他省级管理权限。
当然,这个管委会是省政府的派出机构,负责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的统筹规划、开发建设管理、重大项目招商布局等工作。
同时,条例还对属于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管理权限作了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不能委托行使的外,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可以委托管委会行使。管委会行使与设区的市同等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但法律、行政法规明确规定应当由设区的市行使的职权除外。
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被这部最新的地方性法规赋予多项权限,改革多了立法的保障,将能更有力地加以推进。
加大国际贸易便利化
进一步加大国际贸易便利化是这个新条例的亮点之一,条例所涉及的内容不少都与国际贸易便利化有关。
“不等不靠,先行先试。”义乌从浙中内陆小县发展到今天作为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一直以来都有敢闯敢试的精神。从2011年获批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以来,义乌在国际贸易领域先行先试,探索出很多新做法,积累了很多新经验。从试点到试验区,既是对义乌改革的肯定,也是义乌改革再出发的号角。
今年初,《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印发以来,义乌深耕贸易便利化体制改革,复制推广42项自贸区经验,形成开展全国县级市首单进口非特殊用途化妆品备案业务,探索形成跨境电商贸易数据认证等100余项创新案例。目前义乌已开通11条线路,辐射欧亚大陆37个国家和地区。
值得一提的是,义乌还孵化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深入推进与阿里巴巴eWTP战略合作,首创“义乌+阿里巴巴”出口新模式,跨境电商保税进口菜鸟仓正式运行,阿里巴巴国际站建立义乌线上专区。最近又设立面积12万平方米、拥有35个国家馆的进口市场孵化区,实现进、出口货物集拼转口。
推动改革向纵深推进
“高水平建成世界小商品之都,辐射带动金华义乌都市区和省内其他区域发展。”《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既是对现有改革成果的肯定,也对未来改革指明了方向。
其实,早在1月份印发《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框架方案》时,框架方案中明确省人大常委会要加快推动立法调研进程,研究制定试验区相关条例。
义乌市委改革办负责人表示,条例的通过和实施将有利于充分发展义乌市场的独特优势和作用,进一步拓展对外贸易多元化,助推我省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实施全面开放;也必将有助于保障义乌国际贸易改革在法制轨道上运行,有助于拓展试验区先行先试的制度空间,更好地用法治思维、方式为推动高水平开放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义乌样本”。
义乌改革的成绩有目共睹,“对标自贸区、干实试验区”,试验区建设开局良好。今年前三季度,义乌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1%,比全省高0.5个百分点。全市完成出口2099亿元,增长8.5%,高于全省1个百分点、全国3.3个百分点。海关监管集装箱出口90.5万标箱,增长10.6%。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3.4亿元,增长17.1%。
通过条例的制定与出台,义乌将进一步总结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成果和经验,有针对性地加强制度谋划、制度设计、制度保障,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调动各方力量参与义乌试验区的积极性,形成合力将国际贸易综合改革向纵深推进。